教材简介 教学课件 教学案例 试卷交流 论文共赏
返回首页

中学物理要“变脸”

时间:2011-04-23 15:07来源:未知 作者:教材服务中心 点击:

随着全国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2001年10月25日,《物理》(9年级)教材的统稿会静静地开始又结束了。由于在实验区反映不错,这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编写的《物理》很快就要在全国推行了。除了重庆、安徽两地的中学生,更多的学生将用上新教材。新教材将为中学生带来怎样的变化?它能适用于每个同学都要面对的中考、高考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负责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编写的《物理》(8年级)教材主编廖伯琴教授。

一、 新面孔
试行的物理教材(廖伯琴等主编)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和其他试行的教材一样,教材图文并茂,图片的冲击力足以促使人对文字一探究竟。不仅如此,为了说明问题,书中还配有歌曲的乐谱(五线谱),以及凡高的画作。色彩艳丽的课本和各种花哨的图标让看书的人感到十分亲切。
以8年级物理教材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为例,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中是怎样展现“神奇”的。第一章的三节内容分别是“走近神奇”“探索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神奇”在书中是怎么呈现的呢?首先是自然中的神奇。包括彗星、日落、雷鸣电闪、火山、洪水、雪崩、龙卷风等比较典型的图例,依照从星空到大地,从雪峰到江河的顺序展示出了震撼人心的物理现象。第二类神奇是生活中的神奇。按衣食住行这样的顺序,把一些平时看似不大起眼,但从中能够折射出人类智慧的这些东西表现出来。像拉链和圆珠笔对于人类都有伟大的意义,都是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发明。古人也曾像我们一样对自然界产生过这样的兴趣,于是就有了第二节的标题,叫做“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从古文字、宇宙模型、文物古迹中体现了古人的科学思想。在物理学发展的几大阶段: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他们使实验科学诞生;牛顿的伟大贡献,使得经典物理诞生;爱因斯坦等人则使现代物理产生。这样同学们就会知道物理这门厚重的学科是怎样在探索中逐渐发展的。这就有了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讲伟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廖伯琴教授说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而科学探究是渗透到新教材每一章的理念,这也是教材改革的一项重点。

二、 科学探究究竟是什么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提倡“科学探究”,这个词已经从陌生开始变得逐渐熟悉起来。但它到底是指什么,对教材改革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写到:“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它既是“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科学探究含有一些主要的要素,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以“浮力定律”这一节为例。原来是老师设计好了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就可以得到结论。但在新教材里,老师并不事先设计好实验步骤和所用材料,而是由学生自己首先发现问题,例如,为什么物体会浮起来?接着猜想到可能会有浮力,然后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不同的学生会有很多种设计方式。有的会准备一桶水,再往里面放入铁块、铁钉还是别的什么东西,然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论证。同时还会检查自己的步骤是否合理?影响因素等考虑得是否周全?这就是评估。进行实验的每一步,学生之间以及同学与老师之间都有交流,进一步调整实验,最终得出结果,这就是交流与合作。
看起来好像和以前做实验差别不大,但是有一个关键点变化了:原来做实验是由老师或教科书“划”出了从问题到结论的单一路径,学生只是再操作一遍,而科学探究则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起点和终点老师是知道的,但他并不为学生划定路径,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因此,学生们可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但过程却大相径庭,有的可能还得不到结论。尽管这样,但“让学生走弯路,让他们犯错误,然后再修正错误,再回到正路上时,学生的能力便得到了培养。这里就体现了一种自己动手动脑获得了从发现问题到设计方案再解决问题,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而知识多学一个、少学一个对今后的影响没有比学会学习那么重要。虽然可能学生有些知识没有学,但学生掌握了这样一套学习方法,就可以自己去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廖伯琴教授强调那就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意义之一。

三、 课本V.S.考试
新教材彩图多了,文字少了,涉及的知识点比以前也少了。虽然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但考试时是否就要经历抓耳挠腮、脑中一片空白的痛苦了呢?我国最重要的两个考试——中考和高考毕竟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试题难度近两年也是逐渐加大。使用“快乐”新教材的同学们会不会不适应现在的考试呢?
廖教授认为在教材和考试之间还有一个《课程标准》,考试将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估方式,而向《课程标准》靠拢。《课程标准》是考试的指挥捧,也就是说,我们的考试也将随之“变脸”,更倾向于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由于以往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以教授知识点为主,这就造成了考试重视知识点,不断加大难度。而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XX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以往的课程设置基本理念做了重要的改变。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要让课程“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以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注重科学探究,不再是满堂灌。
因此课程改革也导致了评价的改革。这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前就一次考试一锤定音。今后会采用如建立档案袋那样的形式,把学生的发展过程都记录下来,然后再整体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除了卷面以外,还要看他成长过程中的表现。考试和教材的改革将是同步的。

四、 结语
其实不仅仅是中学物理,各种中学教材都在“悄悄变脸”。这既是国际上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学科发展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开始了建国以来力度最大、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最多的一次基础课程改革。
拿在手中的课本可能是千变万化的,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则是变化背后一张不变的“脸”。在这里面体现着我国整体基础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按照这个标准,中学生们拿在手中的将不仅仅是变化了面孔的课本,而将获得一颗“奔腾的芯”。
[本文选自《科学时报中学生科技》(2001年11月4日)]

(责任编辑:教材服务中心)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