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八下 九上九下
返回首页

电能与社会发展

文件大小:0.01 MB 文件类型:.doc 运行环境:Win2003/XP/2000/9X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2012-03-09 官方网址:http://jc.sstp.cn 下载次数:
课件介绍

安徽省淮南市第十一中学  赵欣

 

一、 课型课时

研究性学习;1课时(用于小论文答辩、其余内容均在课外活动或课余时间进行).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2) 知道电能的生产、输送.
(3) 知道我国仍然处于电力不足的状态.
(4) 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电力发展.
(5)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研究性学习过程.
(2) 初步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能源、环保意识.
(2) 能从自身做起节约用电.
(3) 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电力发展.
2. 难点: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方法.
 
四、 教材分析
1. 能量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2. 电能是“能量”概念下的6个二级主题之一.
3. 教材简单介绍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电能的输送;电能与生活和社会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节能教育,但受篇幅的限制,只能点到为止.因此,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要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放式地组织教学.
 
五、 教学思路
1. 本节课是很好的研究性学习素材,设计时力求体现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小组成员相互合作的意识.
2. 电能对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可以研究的课题很多、范围很广.通过教师提供的几个精选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爱好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内容上进行优化,突出重点;在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3. 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4. 流程图:
教师→给出指导性课题→教师指导、点拨→提供背景材料、指导调查→优选、评价
学生→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根据课题自愿组成小组→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形成结论→论文答辩、成果展示
 
六、 教学过程
1. 准备阶段
对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信息的收集、处理的方法”等的培训.教师拟定课题在课前发给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反馈的信息.然后确定几个课题,供学生选用.
2. 组成小组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一系列课题,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兴趣取向的课题,然后,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以3~5人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推举组长.
3. 制订调查方案
小组成员交流对课题调查的构想,制订自己小组课题调查的详细方案;要求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要形成文字材料.
4. 实施方案
学生按课题调查方案,自主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调查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
5. 小组总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研究的课题成果和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写出小论文.内容要具体,鼓励创新(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守《著作权法》,反对简单地抄袭或对资料的简单剪贴).
在课题总结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研究成果一份(即小论文),收集到的资料目录一份,课题实施过程中所有原始资料进行打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答辩前准备.
6. 成果汇报
(1) 小论文答辩.
教师优选2~3个课题进行答辩,答辩时间每组以10min为宜(8min报告,2min提问讨论).答辩程序为:
① 小组代表报告本组研究内容、经过及取得的成果.
② 小组成员回答专家组的提问.
答辩后由专家组(教师和部分学生组成)进行评议、打分,并填写答辩记录表.
(2) 成果展示.
举办一次专题成果展示,所有研究小组的课题研究成果均参加展示,成果内容包括:选题意义、信息收集经过、结论和分析(附资料索引目录).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交流、评议,每个学生交一份个人总结,主要描述个人的参与过程和收获.
7. 评价
学生先根据评价表自评,并呈交个人工作“记录本”.然后,学生小组展开互评,评出每个学生的成绩等级.最后,教师负责汇总:将根据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答辩成绩、学生自评和互评成绩统一汇总,根据规定的不同权重,对每个学生做最后的成绩评价.
 
七、 附件
1.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1) 我国的电力工业.
(2) 电网的运行方式及安全性.
(3) 各种发电方式的简介、优点和缺点.
(4) 用电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5)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电力发展.
(6) 节约用电.
(7) 当地电力资源.
(8) 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用电量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9) 实地考察当地电厂或电站,向同学们做介绍.
2. 参考表格
(1) 答辩记录表.
(2) 自评表.
(3) 互评表.
(4)成绩统一汇总表.
3. 背景资料
如今,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等提法已为众人熟悉,但懂得什么是绿色照明的人,为数尚少.
“绿色照明”的说法最早是美国环保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不仅意味着消耗较少的电能,获得更多的光亮,还代表不会产生使人视力疲劳、损害人眼的光污染.这类节能环保的绿色照明灯,是按照最适合人眼的上午9时至10时的太阳光来设计的,它能把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而不像白炽灯那样在把电能转化为一部分光能的同时,还总是要转化成一部分内能.绿色照明光源不会产生刺激人眼的眩光、闪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有害光线和电磁辐射,由此避免了人造光带来的二次污染.据悉,如果居民家庭使用5W的绿色照明节能灯,其光亮相当于25W的白炽灯的亮度,而绿色照明灯将比使用25W的白炽灯每年节约电38.81元;使用7W的节能灯将比40W的白炽灯节约70.97元;使用25W的节能灯比150W的白炽灯节约308.37元.
“绿色之友”环保组织将在我国部分地区率先推广应用绿色照明,让能帮人们节约大量电能、减少电费支出的绿色照明走进千家万户.
(1) 垃圾发电.
在现代化城市生活日益扩展的今天,如何高效满足社会对能源日渐增长的需求和如何妥善处理日渐增多的城市生活垃圾,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两大难题.时至今日,人们已找到了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垃圾发电.
面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状况,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已不仅限于控制和销毁垃圾这种被动“防守”,而是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科学合理地综合处理、利用垃圾.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运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欧美一些国家建起了垃圾发电站,美国某垃圾发电站的发电能力高达100MW,每天处理垃圾60万t.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各种类型的垃圾处理工厂近千家.科学家测算,垃圾中的二次能源如有机可燃物等,所含的热值高,焚烧2t垃圾产生的热量大约相当于1t煤.如果我国能将垃圾充分有效地用于发电,每年将节省煤炭5000万~6000万t,其“资源效益”极为可观.
垃圾发电之所以发展较慢,主要是受一些技术或工艺问题的制约,比如发电时燃烧产生的剧毒废气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现在垃圾发电的成本仍然比传统的火力发电高.专家认为,随着垃圾回收、处理、运输、综合利用等各环节技术不断发展,垃圾发电方式很有可能会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技术之一.从长远效益和综合指标看,将优于传统的电力生产.我国的垃圾发电刚刚起步,但前景乐观.
我国有丰富的垃圾资源,其中存在极大的潜在效益.现在,全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损失约近300亿元(运输费、处理费等),而将其综合利用却能创造2 500亿元的效益.目前,上海等城市已开始建造垃圾发电厂.
你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说明垃圾发电的工作原理吗?你对我国垃圾发电前景抱何态度?
(提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垃圾发电工作原理:内能转化为电能.进入21世纪后,随着垃圾回收、处理、运输及综合利用趋于规范化与商业化,加上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普及,垃圾发电会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其效益不亚于核电和太阳能)
(2) 潮汐发电.
由于引潮力的作用,使海水不断地涨潮、落潮.涨潮时,大量海水汹涌而来,具有很大的动能,同时水位逐渐升高,动能转化为势能.落潮时,海水奔腾而去,水位陆续下降,势能又转化为动能.海水在运动中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潮汐能.
潮汐能的重要应用之一是发电.潮汐发电就是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建筑一座拦水堤坝,形成水库,并在坝中或坝旁放置水轮发电机组,利用潮汐涨落时海水水位的升降,使海水通过水轮机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从能量的角度说,就是利用海水的势能和动能,通过水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潮汐发电的优点是成本低,每千瓦·时电的成本只相当火电站的八分之一.
1913年德国在北海海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潮汐发电站.我国大陆海岸线长,潮汐能资源很丰富.1957年我国在山东建成了第一座潮汐发电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潮汐能蕴藏量为1.1亿kW,年发电量可达2 750亿kW·h,其中可供开发的约3 850万kW,年发电量870亿kW·h,大约相当于40多个新安江水电站.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课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课件。
☉如果这个课件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下载本站课件,如果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请到本站论坛去咨询,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本站提供的课件是供学习研究之用,版权归原创老师所有,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上海科技出版社教材服务中心。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