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介 教学课件 教学案例 试卷交流论文共赏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初中数学 > 论文共赏 >

反思解题错误,改进教学策略

时间:2011-05-05 12:08来源:本站 作者:汪宗兴 点击:

安徽省马鞍山市成功中学  汪宗兴

摘要:
本文结合自已教学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沪科版七年级下册》)内容,从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大量错误入手,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剖析产生错误的深层次原因,谈谈自已在改进教学策略方面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 解题错误  错误原因  教学策略

1、问题的提出
课堂中学生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思路,常常容易引起教师给与他们极大的关注,而容易被人忽视甚至遗忘的,常常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有十多年,经常发现每届学生在一些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其出现的原因、形式、性质、层次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老师抱着“这些题型我都讲过了”的心理,总喜欢将错误完全归罪于学生,归因于没有好好听课等.如何减少错误的发生,找到错误的深层次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提出了“试误说”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面对错误,回避不是办法,我们只有正视学生的错误,从学生的角度去模拟出错的情境,体验出错的原因,才能了解其背后的学习障碍!
如何让学生正视解题错误,认识错误的深层次原因,减少错误发生的次数?本文将结合自已教学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沪科版七年级下册)内容时,学生犯的一些“典型错误”,谈谈自已在改进教学策略方面的点滴体会.
2、常见解题错误原因剖析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犯错误是必然的,应当允许他们犯错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犯错误,是由于学生在重新建构数学知识过程中发生偏差的结果,它本身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有道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恰恰是学生获得和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甚至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大可不必的.教师应做的是通过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典型错误,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预防和减少学生犯错的机率,帮助学生建构好新的数学知识体系.
下面就本学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部分错误作些分析,为保证其“原汁原味”,许多片断我采用扫描的形式.
2.1概念理解上的偏差
本学期初学习《第6章 实数》:这是一道解方程的题目,意在考查学生对平方根概念的掌握情况
片断1:


 


许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将“”理解成一个数的平方根的符号,错误认为表示4的平方根.这显然是将“”与“±”混淆了,说明学生对“”的本质没有掌握.显然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它只有在a≥0时有意义.

2.2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片断2:

 

这是一道考查立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计算题,在任教的两个班(共132人)中有20人的计算结果是4,开始我以为一些同学之间相互抄袭所致,但仔细观察发现:正如该学生做的第一步一样,他们都认为64^(1/2)=4,显然是受了前三个数的立方根的影响,按照这种习惯的思路去做,自然就把64^(1/2)当成64的立方根4了.学习过程中,这种应用知识技能的心理准备状态,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思维定势.在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表现为一种思维的趋向性,即总是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考虑问题.教师经常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并能正确应用,为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定势.然而,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会将思维者的思路引入歧途,或导致呆板的思考,机械地做题,从而束缚思维的发展,最终不能解决问题.
片断3:-0.333,4^(1/2),5^(1/2),-π,9^(1/3),3.1415,2.010101…(相邻两个1之间有1个0),这些数中无理数有(      )
A、3个 B、4个C、5个D、6个
这是一道选择题,我不解有许多学生选择B,我访谈其中几个学生,得知他们一致认为最后一个数是无理数,问其原因都说记得平时做过类似的问题时,它都是无理数,我又问其什么是无理数时?他们也能背出定义.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拿到题目时,不是重整思路,而是首先看是否做过,若遇到熟悉的题目则按以往的方法进行解决.可见,做过的习题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甚至会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当学生遇到形式上类似,实质却有区别的题目时,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错误便接踵而至了.
现今数学习题集越来越多了,但也不乏互相转载抄袭的情况.做一定数量的习题确实有助于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然而过多地重复类似甚至相同的习题,学生难免会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他们解题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思维的发展.一些教师在课堂内施行所谓的“类型+方法”式教学,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应付考试的“套路”.久而久之,学生思想就会僵化,形成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一旦接触到类型以外的问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善于另辟途径.过多的机械练习造成学生思路狭窄,只会按“套路”解题,只要题目稍作变动就没有能力解决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根本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在校本作业上出现的题目:“已知m,n均为整数,且有m(m-n)-n(m-n)=12,求m,n的值.”当把“m,n均为整数”改成“m,n均为正整数”时,其他不变,出现在《点拨》资料上时,学生几乎照搬,也就不奇怪了!
2.3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有个渐进的过程.如对“”的认识
片断4:


 

学生解答:100,10000,1000000,100…0(共2 n个0)的很普遍,有很多特别优秀的学生也犯类似的错误,刚开始我很不能理解!另一个错误片断使我有了新的认识.
片断5:
16^(1/2) 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______.这是一道考查算术平方根的试题,刚上新课时,我出示这道题,除了一些“高智商”的家伙不发一言外,其他同学口径一致,认为是4.他们竟然对“”视而不见!在我的暗示下,一些同学才有所醒悟.尽管如此,在后面的测试中出现类似问题时,学生的错误率仍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对“”的本质没有深刻认识,“”要纳入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要有一个接纳的过程.
2.4审题不够仔细
片断6:


 

不难看到,这位“粗心”的同学第16题没有将结果保留2个有效数字,第17题没有求出729的平方根.我通过访谈这位同学得知:他对保留2个有效数字及平方根的概念是知道的.访谈这位同学家长得知:他是位酷爱数学的孩子,平时喜欢做难题,但经常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上犯错,家长也对孩子的“粗心”毛病伤透了脑筋!
解数学问题,第一步是要认真审题,明确问题,找出解题步骤.如果审题不清,或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则必然导致错误的发生.这类由于在理解上有偏差而导致解题错误的案例很多.如:
片断7:


 

我在所任教的初105班作出调查统计:全班66人中有32人写的是解集,另有一部分同学写的整数解还是错误的.经调查部分学生得知:他们认为一见到不等式组,就认为是求解集,显然他们是在没有深入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做题,其结果可想而知!同类的错误屡见不鲜,如:
解不等式组,并将其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学生忘记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的大有人在!有些中学生做题急于求快,粗略读题,经常忽略题中的关键性文字.
2.5缺乏生活体验,不能理解题意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耐心.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在数学解题上就是不能仔细阅读题目.调查表明,学生对短小的以及直接用数学语言表示的题目阅读得比较准确;相反,对那些冗长的,以及需要他们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文字题,阅读偏差较大.
片断8:



我在任教的106班(66人)作了调查统计:仅12人做对,纠其原因,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现在学生大多买现成的塑料封皮,而使用纸质的人已越来越少,另外大部分同学反映:这个题目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即看不懂题目,无法下手!
3、教学策略的改进
3.1、新课的传授上力求展示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教师有了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每位教师必需思考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的传授上应力求展示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
如在讲授实数内容时,我并不急于给出无理数的概念,而是在黑板上写下“0.”,学生们有些不解,但听说要请两位同学做游戏,都高举了小手.一位同学投掷骰子,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朝上一面的点数对应的数字,作为十分位;再掷第二次,记录下第二数字作百分位,……,依次下去.学生情趣高涨,刚开始仅两位同学参与,其他同学当观众.渐渐地大家都开始猜测下一个数字可能是几?猜对了的同学,眉飞色舞;猜错了的同学,也不气馁,因为还有下次机会,个个跃跃欲试,学生的兴致非常高.就在这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游戏一直进行下去,将得到一个无限小数,这是我们以往学过的哪一类数呢?就在学生困惑之际,我揭示了无理数的内涵,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又印象深刻,收效甚好!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数学解题的基础.概念课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概念课的组织要生动活泼,需讲清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产生的实际背景.经过尝试,创设适宜情境,将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学生兴趣浓厚,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意识.
再如在讲授《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一节内容时,多数教师利用前面学过的多项式乘法的方法,很快得出:(a+b)^2、(a-b)^2和(a+b)(a-b)的结果,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这样做,“投资少,见效快”,殊不知来得快,去得也快,学生在作业时,还是经常发现遗失“积的2倍”的情形!为此,我在讲授《平方差》一节时,采用了如下的导入方式:


图1

我先出示纸板模型:如图1所示,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板上截去边长为b的正方形,求余下的纸板面积(即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正如预料的那样,学生脱口而出:a^2-b^2,教师紧接着询问:还有其他方法求吗?
105班袁腾伦同学立即举起了手,这位同学成绩一直不好,常常是答非所问,但积极性一直很高,我不情愿地听他说:(a-b) a 2-(a-b)^2,在写下这个式子的时候,请他解释了一下,提醒大家注意为什么要减去(a-b)^2,虽然他说的不是我所期望的结果.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也是正常现象.我继续耐心等待!接着出现了以下几个代表性的答案:(1)(a-b) b 2+(a-b)^2;(2)1/2 (b+a)(a-b) 2;(3)(a+b)(a-b),(如图2所示,限于篇幅,不一一叙述).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终于出现了!接着我引导学生:他们都表示阴影部分面积,说明这些代数式是(我稍停顿):(学生说)相等的.我立即板书:a^2-b^2=(a-b) a 2-(a-b)^2=(a-b) b 2+(a-b)^2=1/2 (b+a)(a-b)

新的知识“平方差公式”自然生成!接着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验证这一等式的正确性,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巧妙地引出新的内容,实践证明:利用图形面积引出乘法公式,学生容易接受,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完全平方公式》一节我采用了类似的教学方法,效果也较好.


图2

3.2、学生不爱数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数学比较枯燥,比较抽象,有时比较繁难.怎样让学生爱数学呢?我主要采用寓“变”于教学之中的方法,用“变”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促使学生爱学数学.
数学题是永远做不完的,多做题固然可以积累经验,但如果善于变题,在变题中掌握一类题的解法,则会以少胜多,且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对单个问题的讲解,学生往往不能认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但对多个类似问题的解答,则可以找出一般规律.如在讲解完完全平方公式: 之后,教师一般会举例讲解完全平方公式变形公式:(1)a^2+b^2=(a+b)^2-2ab;(2)a^2+b^2=(a-b)^2+2ab的应用.下面这道题是老师常用的范例:
【示例一】已知m^2+2m+1=0,求:(1)m^2+1/(m^2);(2)m^4+1/(m^4)的值
解:(1)∵ m≠0
∴ m+2+1/m=0
∴ m+1/m=-2
∴ m^2+1/(m^2)=(m+1/m)^2-2m*1/m
= (m+1/m)^2-2
= (-2)^2-2
=2
(2) m^4+1/(m^4)=(m^2+1/m^2))^2-2m^2*1/(m^2)
= (m^2+1/(m^2))^2-2
=2^2-2 =2
举这个例子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巩固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公式.但一些学生再次碰到类似问题时,仍然不能解决!有的也只是机械模仿,显然靠记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牢靠的!
在讲完成这两个例子之后,我补充道:(3)试求m^3+1/m^3的值.教室立刻安静下来,沉思良久,出现了以下几种很富新意的解答.
解法一:(齐天泽同学)左边=(m+1)^2=0,故m=-1,所以m^3+1/(m^3)=(-1)^3+1/(-1)^3=-2
解法二:利用“杨辉三角”的知识: (a+b)^3=a^3+3(a^2)b+3ab^2+b^3
因为: (m+1/m)^3=m^3+3(m^2)*(1/m)+3m(1/m)^2+(1/m)^3
 =m^3+3m+3/m+1/(m^3)
 =m^3+1/(m^3)+3(m+1/m)
所以: (-2)^3=m^3+1/(m^3)+3*(-2)
所以: m^3+1/(m^3)=-2
解法三:“制造三次方”(根据秦世明同学思路整理)

……

在我刚讲完解法(见教师解法)时,就有同学提出更简便的解法(见学生解法),大多数同学点头表示认可,我只好趁机表扬了这种做法.当我问一些同学为什么不用我的解法时,都说老师做法技巧性过强,不太好想!
多年的教学已经让我们的大脑“僵化”,见到这样的题目,也都是按一贯的思维方式解决,同时还要求我们的学生也用这种“套路”解决问题,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4、结束语
有些老师穷于应付烦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解题教学就题论题,孤立求解,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模仿力与复制力,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只能是造就众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一旦题目稍作变化,学生就无所适从了.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有句名言:“不断变换你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可见学生的解题错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当所致。如何不断地变换,改进教学策略,达到学生的最佳接受状态,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以上只是我在本学期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教育专家和教育同仁斧正!

 参考文献:
1.雷玲,中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
3.[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张孝达 吴之季,《数学》七年级(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马鞍山市成功中学《校本作业(七年级数学下册)》.

点击此处下载教案

(责任编辑:教材服务中心)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