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 9年级
返回首页

认识浮力

文件大小:0.08 MB 文件类型:.doc 运行环境:Win2003/XP/2000/9X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2013-10-14 官方网址:http://jc.sstp.cn 下载次数:
课件介绍
临沂八湖中学  陈玉宝
 
一、教材分析
对浮力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液体的压强、压力、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等知识基础上展开的,主要知识点是建立浮力概念,会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与沉的基础。学习好本节知识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科学研究都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控制变量、观察、比较、归纳和总结等实验方法已有初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特别是压强的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只从理论上定性分析,学生是可以理解的,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建立浮力概念上,使学生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用实验事实纠正原有的生活经验产生的非科学的片面认识,从本质上认识浮力,培养学生坚持原则尊重事实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浮力;
2,探究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浮力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突破
运用有趣的浮力现象引入课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问题很熟悉又不好回答,激起求知欲望,并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践行称重法测浮力的全过程。其中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出浮力的概念是关键。用定性分析法利用课件演示,从“直观”揭示“抽象”,深入浅出地突破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难点。
 
五、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钩码,石块,用彩线两端分别固定的乒乓球和石块)大烧杯,乒乓球,重垂线,汽水瓶,每组1套。共分8组,设中心发言人1人/组。
*演示器材:弹簧测力计,浓盐水,杠杠,钩码,自制储气系统(用空汽水瓶安装气阀,用打气筒打入适量空气后关闭气阀,在气阀上套气球。该装置的质量尽量小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氢气球,重垂线,乒乓球,去底无盖汽水瓶,去底有盖汽水瓶,橡胶膜立方体(用铁丝制成棱长约6cm的立方支架,用橡胶膜均匀密封住支架而成),水槽(水)。
 
六、教法思路
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法,具体流程如下:
浮力现象———引入课题————创设悬念————提出问题————分组探究————建立概念————知道原因————认识浮力————巩固提高。
思路中将教材由“浮力现象”引入课题后,直接给出浮力的概念,尔后实验“验证”浮力概念的正确性这一思路,改革为由“浮力现象”引入课题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尔后去探究解决问题,逐步探索建立浮力概念的思路。这一点与教材安排顺序不同。                                                                                                                                                                                                                                                                                                             七、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约2min)
教师:出示【课件1】(内容见后附,以下同),引入新课。
【板书】   §9,1 认识浮力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提出问题。
(设计理念:设疑生趣,激发求知欲)
 
创设悬念提出问题(约3min)
演示1:拿一个白乒乓球和一个灌有适量沙子的黄乒乓球同时浸没于水中,设疑:松手后两球将怎样运动?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板书】液体的浮力
猜想:两球都上浮。
结果:白球上浮黄球下沉,愕然。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
(创设悬念带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探究从做中学(约8min)
引导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验证他们的猜想,要求:每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方案后,中心发言人讲出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依据,各组发言人交流选出最优方案,然后进行实验。
温馨提示【课件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规则。
巡视:在指导学生践行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每一过程中都受到一定的启发,只要能清楚的记录数据就给予肯定或表扬,增强信心,学会学习,培养敢想敢问敢做而又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件3】,称重法测浮力的全过程,目的是突出规范、统一、强化该重要过程。
【板书】  称重法测浮力    F浮=G—F,
受力分析,强化F浮=G-F, 的正确性。
点拨:G、F,、F浮的意义及施力物各是什么?
培养学生准确表达公式的意义。
2,探究浮力方向,提示将大水杯分别水平放置、倾斜放置,重垂线放在水杯外探究浮力方向要好些,要注意安全。
【板书】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1,带着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对比讨论取长补短确定最优方案后,利用手边的器材大胆探究,将搜集的数据记录在导学案相应表格上,得出称重法测量浮力的方法,将上述数据及结论进行投影公示。要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1)按课本图9-3(b)感受托力的大小;(2)感受将空汽水瓶压入水中的用力,类比浮力的存在,猜想浮力的方向。
2,探究浮力方向:利用重垂线、乒乓球连石块与大水杯探究浮力的方向,比较浮力与重力三要素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走向科学探究之路,经历问题的策划与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在触觉视觉上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从而纠正以前的片面认识。
巩固旧知、强化新知。)
 
异中求同、总结规律(约8min)
演示2,改用浓盐水重做上面的实验,比较浮力的存在,实现由特殊到一般,认识液体具有的普遍规律。
质疑:液体和气体统称流体,空气对你有浮力吗?
【板书】2,气体的浮力
演示3,利用杠杆、储气瓶装置共同探究空气中浮力的存在。鼓励学生演示该实验。
启发在调节储气瓶装置与钩码的位置时,尽量使力臂大一些。当杠杠在水平位置平衡后,让学生猜想:当打开气阀让储气瓶的气体进入气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打开气阀让气体慢慢进入气球,观察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演示4,两名学生各拉住一个系氢气球的彩线,使气球自由静止,另一名学生用彩色重垂线在两气球之间验证浮力方向。
1,猜想、推测其他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同样产生浮力。
体会并猜想气体浮力的存在。
2,三名学生自报奋勇到讲台演示空气浮力实验,其他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打开阀门空气进入气球后体积增大,受到空气的浮力增大使原来水平平衡的杠杆不在平衡。                                                              
3,说明气体浮力的方向也是竖直向上的。
(培养学生认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进一步拓展到浮力是流体物质的共性。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认识科学技术来源于生活的意义。)
 
分析归纳建立概念(约2min)
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得出浮力的概念,  
【板书】 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可见,气体和液体一样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也有竖直向上的浮力。
(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生活走进物理。)
 
提出问题追根求底(约6min)
1,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演示5,将乒乓球放入成漏斗状去底无盖汽水瓶中,向瓶内加水,观察现象。
然后将该装置套入去底有盖汽水瓶内,观察水慢慢上升后发生的现象。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71内容。
演示6,将橡胶膜立方体装置浸没于水中,展示给学生观察比较相对面凹进的程度。可让中心发言人触摸膜面凹陷的程度再发言阐明情况。
【课件4】,受力分析,巩固强化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 浮力产生的原因:存在F向上-F向下>0 ,即压力差法求浮力:    F浮=F向上-F向下
1, 提出问题:
球怎么不浮起来?
球底部没有浸在水中;
球怎么又浮起来了?
球的底部浸在水中,为何?           
2,自学课文“浮力产生的原因”部分。
直观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至此上述“乒乓球又浮起来”的原因得到解决。
(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求知共鸣,再通过受力分析,从现象上透析,从理论上解读,由浅入深分层突破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难点。)
 
课堂小结(约3min)
1,本节课你们记住了什么?
2,你们掌握了哪些方法?
3,你有何收获?
4,你有何遗憾?
*浮力的定义,
*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                                                                                                                                                                   
*浮力产生的原因   
*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
*压力差法求浮力的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对问题作出的猜想过于盲目,偏差太大,以后要切实点、认真点。
(提供学生展示平台,主动到讲台来讲出自己的收获,发展个性,培养勇于展现乐于奉献的科学素养。)
 
达标练习 (约7min)
1.我们在水中搬起一块石头感觉比较省力,这是因为(        ),我们拉住一个氢气球比较费力,这是因为(        )。
2.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物体测得示数是5N,此时物体受到(    )力和(    )力的作用,大小分别是(    )N、(    )N。(1)当把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N,(2)当把物体浸没在煤油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0.8N,这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应为(        )N。
3.立方体物块浸没在水中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2N,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1.5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N,其方向是(        ) 。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矗立在水中的圆柱形桥墩不受浮力的作用;B,空中斜向上升的气球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C,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D,物体所受浮力的方向有时与重力的方向相同。
1,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举手示意。
2,教师适时公示答案,同桌(组)交流答案,找出疑点,反馈给老师,老师启发让优秀学生举手解答,使学生“做老师”展现优秀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规范的物理语言准确表述、解释问题的能力。
 3,适时做好过程性、多元化评价,多赞美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说、敢做”,构建愉悦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全员参与的主体地位,促进共同发展。
(1题作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渡,认识生活现象中浮力的存在;
2题强化称重法求浮力的公式意义;
3题强化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用压力差法求浮力。
4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本质上认识浮力。)
 
作业布置(约6min)
1.在一个密闭的真空玻璃罩中挂一个弹簧测力计,其下挂着一个篮球,静止时示数是6N,若将玻璃罩阀门打开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
A,变大;B,变小;C,不变;D,以上情况皆有可能。
2,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钩上,使物体逐渐浸没于水的过程中,其示数将逐渐(          ),当示数改变了0.5N后就不再变化,此时的示数是2N,则物重G=(          )N,F浮=(          )N。    
 3.如图,画出烧杯中静止小球所受力的示意图。
1,完成并做课本作业题。
 2,家庭实验室:用橡胶膜封住两端开口的玻璃筒,横放浸没水中,观察两端膜凹陷的现象是(          );竖直浸没水中观察到或触摸到两端膜凹陷的现象是(          ) 。把整个探究过程写成小论文。
(1题强化视而不见的空气浮力的存在,2题埋下伏笔,揭示F浮与 V排有关
3题巩固F浮与G的区别。)
 
九、板书设计
         §9,1认识浮力
1、认识浮力   (1)液体的浮力
称重法测浮力   大小:F浮=G-F,             
                                  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气体的浮力                                    
2、浮力: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
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 存在F向上-F向下>0
 
(作业题3图)                  
                     即F浮=F向上-F向下 
 
十、教学探讨与反思
1,成功之处:A,在教法上改革创新,本人通过教改实际,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从学生认知规律、接受能力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目标,对本节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到提出问题,学生总觉得问题眼熟而又不好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活而有效”。B,在探究过程中使用多元化评价,对“闪光点”及时表扬,特别是多赞美那些学有困难学生的小进步所产生的愉悦、和谐效果超出想象。C,课堂小结启发学生小结要点或收获,一人一人、一步一步使所学知识更完美,既减少了老师包办灌输的劳累,又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展示机会,使得整堂课教学相长,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不足之处:A,少了点分层质疑,低估了学生的积极性。B,达标练习,考虑到时间关系设在小结后集中练习,若分散到各块探究后同步练习可能会更好。C,由于学生在课前做了预习准备,虽然使知识的衔接“水到渠成”,但其发散思维受到课本固有思路的引导,对探究设计的方案趋于统一化,不免缺乏新颖性。
3,几点收获:A,区教研室物理科推行的“活而有效”教学法,充分体现物理课程的构建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突出物理教学的主旋律“从做中学”是我进步的动力。B,同时区物理科推行的学案导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几经推敲作出适合学生易于接受的导学案是关键,也是我获得教学成果的源泉。C,集体备课根深必叶茂。同行们真诚的听评课指导,特别是物理“大腕”的创新点拨,功不可没;博采众人之长是我进步的阶梯。所以,这节课在今年区级讲课比赛中获得了领导、评委和听课老师的一致高评。在此也敬请各位继续不吝赐教,助我提高,谢谢!
说明:【课件1】,呈现“轮船、热气球、曹冲称象 ”画面,目的引入课题。
【课件2】,温馨提示,弹簧测力计使用规则,目的规范操作少走弯路。
【课件3】,称重法测浮力的操作过程视频,目的统一规范操作过程,强化本节重点。
【课件4】浮力产生的原因受力分析视频,目的从直观到抽象实现难点分层突破。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课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课件。
☉如果这个课件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下载本站课件,如果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请到本站论坛去咨询,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本站提供的课件是供学习研究之用,版权归原创老师所有,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上海科技出版社教材服务中心。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