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介 教学课件 教学案例 试卷交流论文共赏
返回首页

关于一堂物理课的教学设计的点评

时间:2011-05-17 19:23来源:本站 作者:周智良 点击:
重庆市教科院  周智良
 
课题:第五章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小钢球、大头针、铁钉、两根弹簧、篮球、微小形变演示仪、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点评:三维课程目标制定合理,教材分析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重点、难点明确,教学手段先进有效,教学指导思想明确——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一.新课引入
播放“神州5号”发射时的影片,之后投影“神州5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5号”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实现我国的飞天梦?请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点评:应用多媒体手段将“神州5号”的发射作为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激发爱国热情,激起疑问。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看法,同时还提及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力”,为展现学生的前概念创设情景,为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改变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认识埋下伏笔。
 
二.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1)日常生活中:(学生实验、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学生举例)
(3)工农业生产中:(学生举例)
2.分析罗列的现象
从语文的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手             拍          桌子             左手          拍       右手
人             推          车                 汽车          拉       拖车
起重机     吊          货物             运动员      踢       球   
运动员     举          杠铃             运动员      扣       球  
磁铁         吸引      大头针         地球          吸引   篮球
3.归纳总结,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例子中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点评: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体育运动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事例,并且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思考、举例,归纳出了众多事例的共同点,最后形成了“作用”、“施力物”、“受力物”等基本概念,为形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从语文的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大量事例,体现学科渗透,同时突破了难点。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实验探究
(1)用投影仪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2)两根弹簧互拉
(3)学生亲自用手拍桌子、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3.学生举例分析
投影 “用手拍桌子”的图片,分别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明确两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点评:通过运用投影仪进行实验探究,增加了可见度,具有视觉冲击力。学生观察现象后,通过交流与讨论,提出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观点,进一步分析“用手拍桌子”的图片,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从而巩固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认识。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2)投影图片,学生举例说明。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点评:通过实验探究和用投影仪投影图片进行分析,观察现象后,通过交流与讨论,形成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认识。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刻度做学生实验,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微小形变的演示,使学生思维得到延伸,同时体会放大的思想方法。
 
五.课堂小结
1.小结
回顾学习的过程,巩固知识和技能,体会物理的研究方法。
 
2.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
(3)观察并分析图片——“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     上弹起小孩”,图片中体现了那些今天所学的知识?
3.课外课外小制作:用大号墨汁瓶和细玻管来演示微小形变
点评:小结是通过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巩固知识和技能,体会物理的研究方法。
思考与练习中有关“注意力”、“战斗力”的问题,紧扣新课引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有关“神州5号”的问题也紧扣新课引入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爱科学、爱祖国的激情;观察并分析图片,则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则将物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堂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注重实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第一节  力》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的做法:
知识脉络清晰,线索展开有序,内容结构合理。
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图片、视频、实验。
从我国的最新航天科技引入课题。
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微小形变的小制作。
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如何体现三维目标,如何创新,如何处理素材?!
(责任编辑:教材服务中心)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