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平面镜成像 九江学院(浔东)附属中学黄斌 一、课型课时 科学探究型教学;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能通过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2. 了解有关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3. 知道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三、重点难点 1. 平面镜成像特点. 2. 对虚像的初步认识. 四、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在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好奇中动脑、动手探究其规律.对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应多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了解. 五、教学思路 1. 教学理念 初二阶段的学生虽然不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对任何事物都极富有想像力,对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探个究竟.这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应牢牢把握的.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教给他们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2. 设计意图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设置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配以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分组合作、集体交流中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 3. 教具 小平面镜、蜡烛、玻璃、刻度尺、潜望镜模型.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 (1)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一个平面上;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 光的反射分为两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 引入课题 平面镜成像就是镜面反射的一种情况. 3. 新课教学 (1) 什么是平面镜?(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小平面镜后回答) 平面镜: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 (2) 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平面镜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人化妆时,配眼镜时,舞蹈演员练功时等. (3) 为什么照镜子时用平面镜呢? 学生通过观察镜子回答:能成像. (4)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动手做实验:照镜子.(要学生通过镜子在运动时和静止时照镜子,猜测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5) 猜测问题:① 像与人的大小关系如何?② 像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③ 人离开镜子时,像是否也离开了?④ 人靠近镜子时,像是否变大了?⑤ 人在镜中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⑥ 镜中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并将猜测内容和学生猜测结果列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实验与思考”.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的是玻璃,不是平面镜? 引导学生回答:玻璃板不仅能成像,而且还能透过它看后面物体. 边学边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 提问:放在玻璃后的蜡烛和前面蜡烛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提问: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成的像是否越大? 学生回答: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相等. 教师总结:以远处开来的小车做类比,指出我们感觉物体由小变大,只是一种视觉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存在什么关系?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改变蜡烛的位置,做三次实验,通过连线和测量得出结论) 学生结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教师提问: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学生回答:正立的. 教师提问: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引导学生将后面的蜡烛去掉,换成一张白纸,在白纸上是否能看见蜡烛? 学生回答:白纸上没有蜡烛,成的是虚像. (6) 为什么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人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了人的眼睛.人能在平面镜前观察到自己的像,也一定有光线进入了人眼,那么成像的光是从哪里发出的呢?(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演示) 在镜前的一个发光点可以发出无数条光线,我们取其中的两条光线,作出它们射到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在平面镜前不会相交,而人眼睛正好在这两条反射光线的路径上,会感到这两条光线是从镜子后面的S′点发出的,但实际上S′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所以S′点叫做发光点S的虚像,它只能在镜前观察到,不能在镜后看到. (7) 平面镜的应用 铜镜、潜望镜、舞蹈演员排练时用的平面镜、商店里的镜子等. (8) 结论:平面镜不但可以成像,也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 练习 (1) 在平面镜前有一个发光点S,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它的像S′. 作图方法:过点S作平面镜的垂线交平面镜于点O,并延长至点S′,使S′O=SO,则点S′就是点S的虚像. (2) 镜前有一个发光点S,由它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会经过点A,试在图中确定这条光线. 作图方法: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先找到点S的像点S′,已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过S′,可连接S′A,和镜子交于点O,连接SO,则SO为所求的光线. 5. 作业 (1) 上网查询平面镜的有关信息. (2) 制作一个小潜望镜. 七、教学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否能使学生逐步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否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源于生活.使科学探究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师生的地位发生了质的改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正是我们教学者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