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江西省上饶县教学研究室 林有禄 一、课型课时 新授课;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和如何传播的. (2)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引导、组织的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本节的重点,声波的传播过程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本节的重点.教材直接告诉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已获得的感性认识: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紧接着引导学生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发声体在振动.与旧教材不同,这个活动并没有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而是让学生自己使物体发声,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而总结规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声音的传播”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通过图2-4的解释,再与图2-5进行类比,使学生对声波有初步的印象,对学生的知识是一个拓展. 声音传播的条件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一个探究活动和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沿着科学探究的思路开展活动,特别应注意的是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应该大致一样(体现控制变量的思想),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教材是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另外,安排了一个宇航员到达月球后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问题,让学生猜想各种可能的办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声音的传播有多快?教材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直接呈现给学生,一目了然.并通过阅读获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如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等. 本节教材介绍的都是学生常见的声现象,教材突出主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引导学生设计简单实验,关注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思路 1. 本节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的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初次接触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3. 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己实验相配合突破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这个教学难点.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来模拟声波,它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理解.指导学生做好课本中图2-2所示的实验,从实验中学生切实“看见了”振动从声源处向周围传播,从而对声波的形成有一个较完整的印象. 4. 做好“传声实验”是突破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个教学难点.此实验用手机铃声作声源,手机一边闪光一边发声,在钟罩内随着不断抽气,学生只看见闪光,却渐渐听不到铃声,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却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2. 新课教学 [板书1]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 声音的产生.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三个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学生实验1]用手抖动书页发声. [学生实验2]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学生实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师:大家看到以上三个实验中的发声体都在“动”.请同学们再重复做这三个实验,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发声体“动”的特点. 生:发声体在振动. 师:再请同学们做以上三个实验,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生: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 [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用丝线吊着小泡沫塑料球.当音叉股接触小塑料球时,小塑料球被音叉弹开;用手按住音叉,音叉不发声了,小塑料球静止.这验证了什么? 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3]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演示实验2]用收录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生: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师: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录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并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纸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关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 [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学生实验4]大家一起唱:┃│∶135|135|243|2--∶│┃,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 生: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5]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师:大家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实例吗? 生:哑然无声. [板书6]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 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演示实验3]把手放在收录机喇叭上方附近,开大音量,让学生体验到空气在振动. 师:发声体振动时,使周围空气也振动. [演示实验4]如下图所示,敲音叉A,音叉B也会发声,靠在音叉B旁边的泡沫小球被弹起,你能说明原因吗?(音叉A与B相同时效果最佳) [演示实验5](动态的“空气中的声波”课件)边演示边解释.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了左侧的空气,左侧的空气变密,而右侧的空气却稀疏了;当鼓面向右振动时,压缩了右侧的空气,右侧的空气变密,而左侧的空气却稀疏了……随着鼓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板书7]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 声音传播的条件 师: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那么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吗?在同种物质中传播的效果如何? 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体现控制变量的思想) [学生实验5]音叉通过空气传声. [学生实验6]音叉通过木杆传声. [学生实验7]音叉通过汤匙传声. [学生实验8]音叉通过书本传声.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板书8]空气能传声,固体也能传声. [演示实验6]课本中图2-7所示实验,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板书9]液体能传声. [演示实验7]传声实验(声源是手机铃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抽气前,你听到铃声.(能不能?) ② 抽气过程中,铃声将会逐渐,直至,但此时的手机还在发光. ③ 进气后,你又听到铃声.(能不能?) ④ 实验表明,声音在真空中传播.(能不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的实例. 生1: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 生2:小学自然课做过的“土电话”,即通过粗线能传声. 生3:伏在课桌上能听到机械手表走动声.人耳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 [板书10]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4) 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 生1:声音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赛跑时,看见发令员鸣枪的烟雾后才能听到枪声. 生2: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看到电闪后,才能听到雷鸣,说明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时间. 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时,在哪种物质中传播得最慢? 生:(其说法不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图2-10,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在2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② 从图中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还是慢? [板书11]在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340m. (5)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板书1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耳蜗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介绍声敏传感器、唱片、光盘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技术可以记录、保存、重现声音. 3. 归纳小结 根据板书,简要地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4. 当堂训练 (1) 声音是由于而产生的,它在中不能传播,在、、中能够传播,传播的方式是.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并随着空气温度的升高而. (2) 某人面向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1.5s后听到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3) 铁道游击队员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5. 布置作业 课本第29页“自我评价与作业”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