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江苏省泗洪县第三中学孙毅 一、 课型课时 新授课;2课时. 二、 教学目标 1. 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杠杆、支点、力臂,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正确找出支点和力臂. 2. 知道什么叫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3.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想像能力和协作精神,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科学探究方法,感受生活,发现问题,建立猜想,体验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4. 从物理走向社会,从各种形式的不同杠杆及其应用中,认识到物理模型的意义,体会到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而“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八章的第四节,它既是前三节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从生活中的实例上升到杠杆的理论再回到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教学中从具体到抽象再具体的教学思想.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进而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五、 教学思路 1. 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之养成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习惯. 2.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 3.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个探究过程,采用学生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循环探究”创新型教学模式. 4. 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杠杆的平衡可能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进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六、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大屏幕上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在玩跷跷板的动画. 师:同学们,你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猪八戒每次都输给孙悟空?他要怎样才能赢? 结合学生的回答,提出这一节课研究的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杠杆. 投影下列各种杠杆(图1),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图1 结合观察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手边的学习工具制作一个简易的跷跷板模型. 师:结合我们刚才做的跷跷板模型及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找出它们的特点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再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生产实践中列举有关杠杆的实例. (2) 找力臂. 结合学生列举的实例,大屏幕投影下一图片(图2). 图2 师:你认为这根木棒是不是杠杆?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这根杠杆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是绕哪一点转动的?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相关知识. 师:怎样找到动力臂和阻力臂呢? 用大屏幕动画投影展示力臂的画法. 师指出:找力臂的方法是: ① 找到支点. ② 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表示力的作用线. ③ 从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学生练习:分别画出图3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图3 教师巡查把有代表性的画法让同学作在黑板上. 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 (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大屏幕投影:猪八戒和孙悟空在玩跷跷板的动画. 师引导:这是刚开始时我们看到的动画.你有何感想,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讨论,大家回答得很好. 那么杠杆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呢?请大家猜一猜. 学生讨论后可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猜想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猜想三: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猜想四: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②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问:科学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师、生共同讨论,制订方案. 大屏幕投影问题讨论: a. 桌面上的器材够用吗?你还需要哪些器材? b. 应设计怎样的表格来记录几组数据?为什么? c. 比较分析,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支持哪一种猜想? ③ 学生实验,交流与合作 师: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跟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相等,即F1L1=F2L2. (4) 走进生活,认识杠杆的特点和分类. ① 讨论:a. 当F2L2一定时,F1、L1的变化关系是怎样的? b. L1=L2时,F1、F2的关系怎样? 学生讨论、交流…… ② 投影课本中图831杠杆的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你能说说这些工具都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它们都是杠杆. 有的杠杆支点在一端,有的杠杆支点在中间. 有的工具能省力,有的工具要费力. …… ③ 投影出人体的上肢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人体中的各种杠杆. ④ 投影机械手剪羊毛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杠杆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 3. 课堂小结 (1)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 (2) 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最后我们得到了什么结果? (3)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打算制定怎样计划去研究? 4. 布置作业 (1) 课本第83页“自我评价与作业”第3、4题. (2) 你玩过幼儿园里的“跷跷板”吗?你知道跷跷板的道理吗?能否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跷跷板”的模型,看谁做得最好. 七、 教学体会 1. 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本节课的开始,用多媒体放映猪八戒和孙悟空玩跷跷板的动画,立即把学生吸引到这节课的主题当中来.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猪八戒总是输给孙悟空的道理,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跷跷板”原理的求知欲望.于是学生带着好奇与急切求知的心情投入到“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中去. 2. 合理展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但开始学生对杠杆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首先大屏幕投影生活中常用的工具,让学生寻找共同点,进而概括出杠杆这一概念.同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认识杠杆的有关名词.在学生对杠杆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放手让他们去探究杠杆平衡的奥秘. 3. 大胆放手,促进学生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把鼓励性话语挂在嘴边,让学生更加容易加入讨论、交流之中,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我并没有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去做,而是鼓励他们“你能怎么做,你想怎么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比较、研究、感悟、运用和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注重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4. 值得商讨的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但对于“怎样找力臂”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去领悟,难度不小.尽管在先前已经对找力臂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但学生对力臂的画法仍感觉较难,尤其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测量力臂,还有待进一步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