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力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张弛 ? 一、 课型课时 新授课;2课时. ? 二、 教学目标 1. 知道自然界中处处有力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认识并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 通过对力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概括”的科学方法,知道物理概念就是从大量具体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5.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相互间配合、协作的精神. ? 三、 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以及力的示意图的作法.难点在于力的认识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 四、 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它贯穿于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是力和运动状态变化、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重点之一.教材编排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要求,同时对力的定义不作要求,只是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的存在.对力的表示法,删除了力的图示,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更加简单,操作性强.对弹簧测力计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符合当前课改要求,此处可安排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 五、 教学思路 这节课内容较多,在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时,务必严把质量关,过渡要自然,重点要突出,否则易上成“流水帐”式的课,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物理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师要精心组织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这样对完成教学任务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本节课题的引入,可用多媒体投影出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攀吊竹枝,竹枝由于受到熊猫的拉力而弯曲,同学们看到兴奋了,把注意力都集中到那只贪婪的大熊猫身上,这时正是创设学习情境的最佳时机,教师只需用简要的语言进行陈述,就把本节课所要学的知识引出.这样和谐愉悦的氛围形成了. 2.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本节教学应多鼓励学生动口说.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开始的,因此能否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本堂课成功的关键,应给学生大量的动口说的机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使他们热情高涨地参与师生间的共同讨论,这不仅是传播知识的需要,也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需要. 3.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现在的物理教学应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和发展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此,本节在学习“怎样测量力”时,充分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使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同时更能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在问题设计、过程展开、练习安排及课堂小结等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如本节课堂小结可采用设问的方法,并使问题覆盖面很广,满足不同层面学生需求,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同时还可以开阔他们思维. 5.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自制多媒体课件可在本节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道“香蕉球”,模拟演示一下,立即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鲜明印象.同时它给出的图片整洁、美观,便于介绍.它又具有快捷性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它也具有片面性,不能一味取代实验、实物展示等. ? 六、 教学过程 1. 课题引入 多媒体出示:一只憨态可爱的大熊猫在攀吊竹枝,竹枝由于受到熊猫的拉力而弯曲. 师:同学们看到可爱的大熊猫在吃竹叶,再看看竹枝弯曲了没有?为什么弯曲呢? 结合学生回答,提出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 新课教学 (1) 怎样认识力. 投影出示课本中图6-1,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请同学们结合观察的结果,来一试身手,通过动手实验展示力的存在,如拿东西、扔粉笔、掰手腕等. 再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生产实践中列举有关力的实例. 师、生共同小结:无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还是无生命的机械、固体或液体、直接接触或相隔一段距离等,都存在力的作用. 引导:我们是如何知道力的?如何感受到力的? 结合课本中图6-2,师生一起对它们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 怎样测量力. 师:力有大小之分吗?你能否举出例子加以说明呢? 指出:力有大小,如果我们要知道一个力究竟有多大,那么我们必须给它规定单位. 介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师:1N的力有多大呢?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大家回家亲手掂一掂,感觉一下.同时对课本中图6-4让学生认识一下. 出示弹簧,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指出: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并且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弹簧测力计,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师:在大家桌上已放有弹簧测力计,请你们仔细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投影出示) ① 弹簧测力计有哪些部件组成,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② 这个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所用单位是什么? ③ 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刻度是否均匀?它的量程是多大?分度值是多少? ④ 此时屏幕上的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拉力是多大? 师:现在我们清楚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那么怎样正确使用呢?请看屏幕.(上面出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摘要) 同学们根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书,试着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 分组实验操作. 师:你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你们是如何来解决的?你们对它还知道什么?对它还想了解什么?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然后完成活动2“测量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 (3) 怎样表示力 多媒体投影:模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伸长不同;模拟拉弹簧使弹簧伸长,压紧弹簧使弹簧缩短;模拟足球比赛中铲高球、香蕉球;打乒乓球中的上旋球、下旋球、侧旋球等实例. 师:通过观看模拟演示,你们有什么感想?说一说. 学生小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还跟方向、作用点有关. 指出:在物理学上,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师:力这个概念是抽象的,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去推测力的存在.我们若设法用最简洁的几何图形把力表示出来,使抽象的力变成看得见的具体的图形,一定会给研究有关力的问题带来极大的方便.那么用什么样的图形形象、直观表示力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怎样用图表示力”. 举手作答:① 什么是力的示意图?② 如何来画力的示意图? 全体学生动手画出课本中图6-16力的示意图. 教师巡查把有代表性的画法让同学作在黑板上. 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 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对力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还有哪些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你准备怎样去对待这些问题? 4. 布置作业 (1) 课本第10页“自我评价与作业”第3、4题. (2) 利用橡皮筋或自己绕制的弹簧,试做一个测力计. ? 七、 教学体会 1.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获得相应能力.本节课正是基于上述要求,无论从认识力、测量力还是表示力,无一不是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流程,关注学习每一环节,既想学生所想又想学生所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交给学生“点金术”,授之以“渔”,这是教学中的较高境界.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要学、想学”,还要使学生“会学”.因此从本课的设计来看,物理情景得以创设,一些好的问题得到展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注重评价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把鼓励性话语挂在嘴边,让学生更加容易加入讨论、交流之中,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答错,教师不是轻易否定或批评,而是作为一种资源而利用好,促进学生发展.本节中“怎样认识力”和“怎样表示力”,这种评价理念得到真正体现. 4. 值得商讨的几点问题 按照编者的意图,本节内容的教学,不应呆板地搬用“什么法”,而应侧重于让学生去体验领悟,但笔者对“运动状态改变”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去领悟,难度不小.尽管通过大量例子说明,课后仍有很多学生模模糊糊,我想应在课外辅导中进一步强化方可.对“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应帮助学生去领悟,在本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收效很好.笔者认为课堂小结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本节课小结跳出以往知识的罗列,采用设问,把小结交给学生,这不仅回顾学到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白学习的方法及途径,让学生体会到这节课收获的喜悦感.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学有所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