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动态学术活动 我社风采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公告 > 学术活动 >

低碳教育的Why与How

时间:2011-09-26 13:05来源:本站 作者:教材服务中心 点击:

——《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新书发布暨“低碳之道”环保沙龙第八期活动

 
(关于此书的具体介绍,可点击链接查看http://jc.sstp.cn/plus/list.php?tid=49
 
 
时间:2011年8月17日上午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西阳光棚(2011上海书展)
主题:面向未来的低碳教育
 
王倩: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媒体的朋友们,低碳之道环保沙龙的新老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欢迎来到我们第八期低碳环保沙龙活动现场,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王倩,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上海项目的低碳城市项目官员,今天作为代班主持跟大家主持这一场巨星云集的活动。首先我仅代表主办方WWF、减客网以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感谢各位来宾在这暴雨的日子里,与我们相聚在2011年上海书展的第一天。
  今天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沙龙这个传统项目论坛讨论之外,我们特别添加了两个环节,都是为了面向未来的低碳教育这一主题:第一个环节是上海低碳教育推进委员会的启动仪式,第二个环节是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也就是高中版和初中版两本教材的全国首发仪式。其实平时工作中我也接触了非常多来自院校的专家学者,但往往是专业领域。而今天现场来的除了专业领域,还有教育界的非常多的名师,名校长。深感荣幸,我也能够体会到大家对这个话题特别的关注。
  请允许我隆重推出今天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重量级嘉宾,他们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带领着教育界推动各种改革的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上海世博总规划师,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城市规划的业界之星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一直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己任的著名生态学家,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张恩迪副区长;还有特级教师,致力于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上海市教研室副主任、上海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赵才欣主任;还有特级教师,《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陈胜庆副校长;我们还邀请了有着敏锐的眼光,能够把握低碳教育星星之火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毛文涛博士;我们还有低碳教材编写的青年教师代表,高级教师,上海市北郊中学教研室主任周义钦老师。接下来这位其实也是一位校长,来自非常有趣的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的张宁总干事,他同时也是贵州鱼寨希望小学的校长。欢迎张校长;有推进低碳教育的华东师范大学余国培教授;来自于WWF的我的同事上海项目办公室主任任文伟博士。其实他也是一位老师,曾经任教于复旦大学。
  我知道今天台下坐了更多的校长和名师,当然还有众多的媒体观察员。欢迎各位的到来。今天这么多的重要来宾,让即使是暴雨的日子也令这西阳光棚蓬荜生辉。希望大家接下来能够对低碳教育的话题满载而归。

  我已经做了好几年低碳城市的项目。因为概念很新,所以一开始我们总是介绍为什么我们要做低碳项目,解释一个“Why”的问题;当后来大家都知道这个词以后,我们又总是被人追着问如何做,也就是“How”的问题。其实我想低碳教育也是一样,今天提出来概念解释为什么要做,我们同时也需要探索如何去做的话题。
  我们今天先来解答一下活动邀请函里面提出的问题:当“教育”邂逅“低碳”,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今天活动第一个环节是上海低碳教育推进专家委员会的启动。这个项目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起的。我们有请WWF上海项目主任任文伟博士来致词,看他会如何向大家发起倡议。
 
     
任文伟:
  谢谢主持人。
  尊敬的俞立中校长、尊敬的吴志强校长、尊敬的张恩迪区长,各位专家和领导,各位来宾上午好!
  我代表本次活动的发起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及世界自然基金会,来宣读上海低碳教育推进委员会的成立倡议书。
  教育,国家之根本;低碳发展,人类之未来。在可见的未来,人类将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资源短缺等严重的挑战。如何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性浪费,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而低碳发展正是完成这项任务重要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和部门的一个口号和设想。在许多人的意识中,低碳发展是一个纯技术的活。低碳技术被寄于了太多的期望,但现实和许多研究表明,仅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所说:“地球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但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如果人类不能控制自己众多的奢侈“欲望”,再多的技术也无法实现我们的低碳发展。
  “需求控制”对于低碳的发展贡献重大,生活方式的转型是将源头低碳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教育正是管理人的欲望、促进公众参与低碳社会建设最有效、最持久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认为,“低碳发展”和“教育”,特别是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低碳教育”的本质是公民的责任教育,也是地球环境责任的根本要求。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上海教育界不仅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硬件改造和运营优化举措,还开始通过绿色校园项目在学校课程中设置整合和传播低碳生活相关的理念。
  然而,低碳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概念新,从教育战略的制定者、课程开发者、教材的编写者,到教师学生都迫切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能力培训。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联合各专业领域学者与教育界的专家,通过搭建跨界互动平台,为城市低碳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低碳教育活动的开发,提供战略咨询和技术支持。我们相信,凭借城市在低碳发展的领先优势,上海的“低碳教育”事业能够成为全国的典范。
  今天,我们联合倡议发起成立“上海低碳教育推进专家委员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上海的低碳发展夯实教育基础,为上海的未来播种低碳的种子!
谢谢大家!
    
王倩:
  感谢任文伟严谨而充实的致辞。其实这也是一份倡议。希望在座的来宾和各位老师们都积极投身到低碳教育的事业当中去。
  我们的委员会自从有概念以来,已经得到了多位专家的支持,除了今天已经到场的各位巨星之外,首批的十位专家涵盖了教育界和低碳界。今天还有几位在外地出差、无法出席活动批特约专家,他们是上海教委的袁雯副主任;非常牛的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陈汝媚馆长;以及我们WWF中国项目的运营副总监王利民博士……可以看到这个委员会的组成是非常的多元化。我们也设置了一个领域专家组,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专家会提供支撑。我们的委员会里面既有教育界的“大牛”又有低碳界的“巨星”,有政府官员也有院校老师,还有充当催化剂的非政府组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低碳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混搭和跨界的事业。

  接下来我们开始第一个启动仪式。有请委员会首批专家代表和发起方代表上台共同为我们的水晶球揭幕。我们有请俞立中校长、吴志强校长、张恩迪区长、赵才欣主任、陈胜庆校长、毛文涛社长、以及秘书处余国培教授、任文伟博士,请各位专家一起上台。我们邀请各位专家共同揭开这个象征着委员会启动的红色幕布,并把手放在水晶球上。我们倒数3、2、1,启动!谢谢,请各位稍许留步,拍张照片。我想今天的日子非常特别,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手,每个人伸出一只手,我们就看到了希望,谢谢各位。
  相信有了这么好的平台和资源,一定能够稳扎稳打干成几件大事。
 
 
  让我们开始今天传统的第一轮微论坛的活动,来讨论“低碳教育如何诠释公民责任的教育”?我们先有请参加第一环节讨论的嘉宾上台,他们是俞立中校长、吴志强校长、张恩迪区长、赵才欣主任,请各位专家入座。
 
(左起)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同济大学吴志强副校长,上海浦东新区张恩迪副区长,上海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赵才欣主任
 
  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是非常荣幸,能够在我们的第一环节请到这么多重量级的嘉宾,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 也是“面向未来的低碳教育”最重要的资源。首先感谢各位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这边整理了几个问题,我们会按照沙龙一向的习惯,来跟大家抛砖引玉地抛出几个问题分别提问。如果台下嘉宾有什么问题的话,也可以趁这个很难得的机会互动。待会我们也可以留出专门时间与大家一起坐而论道。

  吴校长您好,我们知道您是欧美同学会留德分会会长,去年又当选了瑞典皇家工程院的院士。您是不是可以分享一下,据您的了解,国外怎么定位和推动低碳教育的呢?您认为中国目前对低碳教育有没有什么误区存在呢?谢谢!
    
吴志强:
  谢谢邀请,也谢谢大家关注这么一个课题。有这么多人坐在这里,外面还下那么大雨。我自己觉得这个活动非常好。
  实际上我在过去几年走访了很多国际上的绿色组织,尤其是绿色组织中间的跟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相关的,包括美国在内的。连续三年的世界绿色建筑大会我都是代表中国团去发言,作为团长过去的,趁机也看了一些学校,走访了一些专门做学校教育这块的专家。我自己觉得,先谈中国是什么误区,我觉得主要问题是开展得比较迟。别人已经领先我们一步走起来了。整个的绿色教育得从学生抓起,这才是真正的叫可持续发展。其实我们这代人,包括比我们年龄更大一些的,是很能吃苦的,什么苦都能吃,再热再冷都能过。但是不好的东西不能留给这个世界和我们下面一代。我们希望下面一代的天气不是更糟糕,希望下一代的孩子能够更好。我们还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留给他们的孩子更好的地球,这才是可持续教育的本意。所以从这个可持续发展和教育本身来说,它是不可缺失的环节,就是为了下一代的地球。所以说所有的可持续就是为了下一代的,所以可持续的希望也都在下一代,所有可持续的实践必须从下一代的校园开始起步。因此这就变得极其重要。所以在去年世博会开幕的时候,我们就在世博园里面成立了全国的绿色校园组织。我们不仅仅是大学老师,大学校长,更多的还有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都一起来了。我们和国际上比,起步很慢,但是我们发展很快。我先不多说,我说太多不好,待会还有那么多的嘉宾。实际上我不觉得我们误区很多,而是我们还没有启蒙。我们需要赶紧启蒙,然后快速行动,这才是我们主要的问题。谢谢。
    
王倩:
  谢谢吴校长,我们要快速启蒙。今天希望是一个很好的启蒙环节。
  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张区长您好!我知道您是浦东新区的行政领导,也是著名的生态学家、教授,一直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工作的专家。那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站在您双重身份的位置上面,您如何定位这样的低碳教育、绿色教育或者可持续的教育呢?
    
张恩迪:
  低碳教育。我仔细拜读了这一套新书,初中和高中的。我自己深深被初中的教材打动了。因为初中教材我觉得写得从几个方面,从家庭、学校、社会,于刚才吴教授所讲的启蒙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没有系统学过低碳教育的,是很好的启蒙。
  我觉得低碳教育应该是渗透在我们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因为我们培养的孩子是为将来负责,我们对孩子负责,是为我们孩子的将来,也是为我们这个地球的将来负责。以前我也做过环保的宣传工作,我们经常用的词叫“小手牵大手”,现在我觉得“小手牵大手”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小手牵大手”是大人把责任给放掉了;应该是“大手牵小手”,用我们成年人掌握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孩子。我们不能逃避成年人教育的责任,而让小孩去教育成年人。所以我觉得是低碳教育首先是“大手牵小手”,然后“小手”再反过来“牵大手”,这样的互动才能使得我们低碳教育做得更好。所以在这里我觉得我们的低碳教育应该在各个方面。不是在专门开低碳教育课,应该在我们的数学课、语文课、政治课、环境教育课、英语课,其它所有课,包括体育课,都要提倡低碳教育。这样让低碳的理念能够渗透到学生的每一堂课。那我们强调的低碳校园和社会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的。D 
    
王倩:
  谢谢张区长。那么您强调的是渗透式的启蒙教育,各个环节都要考虑的。那这个定位其实是非常完善的。我们面向未来的低碳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到,好,谢谢张区长。
  接下来我想请问一下赵主任。因为我知道您的教研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叫“有效教研”,主要针对很多老师和学校的。那您觉得如果对于低碳教育来讲,如何才能让它更有效呢?对于教研的工作。
    
赵才欣:
  我先说明一下,我现在是非常解脱的一个草民,职务都是历史,我现在解放了。然后我回答你这个问题。我1995年到日本,日本的文部省,当时跟我们一起在讨论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课程应该怎么办。他们提出一个观点,我们现在所有的世界难题当中,有一个难题就是基础教育,因为它要用面向过去的知识教面向未来的学生,我们无论如何没有办法预测,我们现在给他的东西将来是不是有用,所以这成为推动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源头,就是我们怎么来思考这个问题。
  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界在上个一百年,两次灾难:一次是人和人之间的残杀;还有一次人和自然之间的大矛盾,使得我们这个环境到现在都深受其害。那么基础教育,我觉得是面向未来的,它是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才能见效的,现在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现在做这个事情,是鉴于以前的教训,再来看我们未来怎么办。张区长说“小手牵大手”是一个方面,因为我们的大手现在在这个方面可能有点模糊了、漠然了,所以要唤醒小手去牵大手;但是小手也很累。现在小手能真正就这个话题牵大手的,它可能时空还不得当。因为他现在所有的话题就是考虑考试。
  所以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应了有一位导演叫江海洋的一句话。他说那次考试(整理注:电影《高考1977》导演)考完以后,这辈子他从来没有再用过那些东西,就是他考试的那些东西。但是这些以后不用的东西就可能决定他的一辈子,这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现在来看,到了大家对基础教育反思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为未来,为孩子负责的是什么,实际上还他们一个非常优美的环境,还他一个大自然,终生享用的、能持续享用的大自然。所以你要问我教研是干什么的,教研实际上四个字叫“减负增效”,把学生的负担减小,效率要提高,这个效是长远的效,不是眼前的效,现在只管眼前的效没有提到长远的,所以“长远的效”这是非常造福人类的,非常有意义的大事。我们今天来了很多中小学的精英老师,当前在很多老师还没有想到这一点,这些老师已经在为这件事情不断地努力了。所以我们应该有信心,展望未来的话,我们很多的愿景可以达成。
    
王倩:
  谢谢赵主任。
  我可能接要问到俞校长问题。我们当时说低碳教育本质是公民素质的教育,是面向我未来的教育。这个概念还是出自于有一次跟您开会的时候,您提到的这个本质。那您能不能多给我们讲一点,为什么说是公民责任这样一个教育定位?
    
俞立中:
  刚才三位专家我觉得讲得都非常好。我想从两个方面做一点补充,第一个我想大家都认识到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在谈可持续发展时,它一定要有一个切入点,要有抓手,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切入点和抓手的重点都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最初讲可持续发展教育,最早的概念是从环境保护这个角度,从环境污染防治这个角度,但是今天我们更多已经关注到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的前提下,如何关心更长远的环境发展的问题,“低碳”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讲低碳教育、低碳社会,讲低碳经济,就是在一个讲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
  第二个我非常希望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一直讲到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建设,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容易想到这个问题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因为政府,包括我们产业的结构也好,能源的结构也好,规划布局也好,可能政府起了更多的主导作用;我们讲到企业,因为企业是生产力,它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能够用低碳的手段来改造它的生产体系等等。但是我想所有这些问题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整个公民,我们整个老百姓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认识。所以我们为什么讲低碳教育实际上也是一个公民教育,是一个公民责任的教育,我想这里面两层意思:第一个,我们任何一个今天学校里面的孩子,将来必然要走向社会。他也许会成为政府官员,也许会成为一个企业家,或者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但是每一个人,他对社会发展的观念,对经济发展的观念,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我想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低碳的教育,是影响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的问题;第二个角度,我想,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他就是在做未来公民的过程,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教育,是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学会怎么去思考问题,怎么去关注世界,怎么去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觉得低碳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想为什么这次我们在科技出版社的主导和支持下面有很多教师参与了这样的项目,是因为大家意识到这是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
    
王倩:
  谢谢校长,低碳是切入点,是抓手,其实就是我们能够向基础教育孩子脑子植入低碳的概念,植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那就真是面向未来了。
  好,还有一些问题。我们日常工作里,我做的低碳城市项目经常会说硬件结合软件,那我们在低碳教育里面,是不是也会考虑一个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呢?因为我知道吴校长在推动绿色校园的项目,您能够跟我们分享一下吗,让我们的低碳教育有个非常好的借鉴?
    
吴志强:
  实际上我手上拿的是《低碳未来》。就像刚才俞校长说的是人生观,是价值观,是公民责任教育是很重要的部分。实际上中小学生我们还有一块是需要动手的。我们也希望在学价值观的时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课本桌椅做起,从教室的窗户做起,从我们的校园做起,从我们的每一块瓦做起,从我们的每一滴水做起。我写过这样一段话,“假如把绿色教育变成我们学生创意教育的一部分,变成我们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培养的一部分的时候,那我们的教育会领先世界,走到最前面去。不仅仅解决了价值观,还解决了创意和动手的问题”。这是我们未来社会大量需要的人才,从自己身边的每一小点做起、创意起、设计起,这个是我们下一代非常需要的。我们也在做绿色校园的一套,比这套更加偏重于实践的,让我们每一个学生从自己的校园,从校园到路上,到家里的每一个行为,看还有什么可以改进和设计的,从这个着手的另外一本书,我们也在编,将是个软件和硬件结合的姐妹篇。我想全国绿色校园组织也会一起互动。这两部一起拿出来就会非常有意思。这个,我想,就是我们中国、我们人类需要的下一代的人会这样培养起来。像张区长说的不是一门课,是贯穿于所有课程中的价值观,是所有环节的能力和人格共同培养的问题。我觉得这是知识、价值观、能力,包括人格,整体的培养过程。所以说我建议这套书不一定是专门开门课,当然能开课最好,不能开一门课的话,我觉得英文老师可以拿去翻成英文上,音乐老师可以拿去唱歌用,体育老师可以在这里面做一些其它绿色活动,肯定有一些很好的创意,当然政治课老师也可以教,这才是最大的政治,是刚才赵主任讲的这是“长远地有效”,这是最有效。我觉得这帮学生考大学考昏掉了,考进来以后再也不想读书了,如果只是专注考试这件事情,这是最没有效,或者说是短期有效长期毫无效果。昨天我还看到一个学生家长送学生来,说高考的时候高分,已经读到四年级了但在大学里面是昏沉了四年。因为高考的时候考的太好了,不想再读书了,这就是短期有效。那现在我们在做的绿色教育就是长期有效,责任感、动力、整个价值观的确立,这些,非常重要。我想等我们那本硬件的教材出来,和软件的这本结合就是非常好的一套,能穿插在各个课堂里面的课本。
    
王倩:
  好,谢谢校长。
  张区长,我们知道您平时在工作当中可能涉及到非常多的跟节约型社会啊、节能减排啊等这些跟低碳相关的非常热点的话题。那结合您刚刚讲到的“大手牵小手”在低碳教育领域发生的作用,您觉得在校外我们有什么样的资源能提供给我们这样低碳的基础教育吗?
    
张恩迪:
  如果说在浦东的话,其实还是有很多的资源可以提供的。在浦东我们有很多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我觉得这个教材和理念可以成为很好的辅导材料。我觉得这套书写得好的原因之一是它把问题有的时候设置成一个开放式的,比如说地球到底是现在变冷还是变热,这个书上其实没有给答案。当然它给了一个暗示,说百分之多少的科学家持这个观点。因为这个问题其实也困扰着我们,我们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也看到整个气候最近一百年,特别是近五十年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的变化,而造成目前气候的变动,我们很容易理解真正的含义。但这个书里面设置的,我所说的开放式的问题,让大家引起讨论,我觉得会是很好的学生讨论。我了解浦东包括上海,还有很多的农村,可以让大家看什么是有机农业的生活。包括我们还有一些森林资源,各种绿带里面,也可以去看在森林里面充分感受到绿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体验空气净化带来的种种好处。我们也还有很多例子,像河流的治理,怎么样通过治理过程,慢慢地河水变清了。原来硬肩的坡岸如何在改进,还有些污水处理厂也可以为大家参观的。但我觉得怎么重要都离不开现成的很好的例子,就是浦东新区在上海世博园区低碳生活实验区,就是吴校长他们说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世博会给上海很好的财富,我觉得这个应该好好的利用。
    
王倩:
  谢谢!那张区长强调的是体验式的这样一个教学方式。刚才吴校长讲的是创意型的教学方式。你刚才提到接触大自然啊,接触实际项目,都是体验式的。那我猜低碳教育段两种模式,创意型和体验型的,在老师那边是不是可以行得通呢?
    
赵才欣:
  老师啊,长期以来是习惯于灌输式的,学生是接受式的。那么传统模式必然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现在的课程,从目标上,实际上已经在做非常大地改进,就是强调过程与方法。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我们吴校长和张区长刚才讲的,一个是要有创意,要学会有创意,但是一定在实践体验当中来创意。所以两位是高瞻远瞩,跟我们奋斗的目标是一样的。
    
王倩:
  相信老师们慢慢更多地提倡会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吗?
    
赵才欣:
  对老师是一个挑战。
    
王倩:
  好,那挑战的话,我们来请俞校长解释一下,我们的“低碳教育推进专家委员会”就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跟老师相关的挑战的?我们请俞校长说说。
    
俞立中:
  我想我们今天成立了这样的低碳教育专家委员会,应该承担了很重要的任务。它不仅仅是传达低碳的理念和思想,更重要的是怎么去传递这个思想。刚才几位老师我觉得他们讲得都很好,可能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这是华师大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实际上在很早很早以前,十几年以前,我们就是在WWF的支持下面,我们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当时北师大、西南师大、华师大各一个,全国有三个环境教育中心。这个环境教育中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小学的老师,能够更好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概念,同时用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能够让孩子们接受这样的思想,能够把它们贯穿到自己的行为方式里面。所以当时我们考虑了两个方面的方法。
  第一个,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融入到我们常规的课程教育里面。他不一定是专门一门课,但是在所有的数理化外语等教育过程当中,刚吴校长也讲到了,它都能够体现环境教育的思想。比如说,我们在数学里面计算,用一张纸会消耗多少的树木,我们一天消耗多少张纸,它会影响多少森林等等。用一个环境的理念来表达。
  第二个,强调了怎么通过活动和体验来进行环境教育。不是刚才赵老师讲的,全部都是老师在上面讲有多重要或怎么样,而是让同学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自己参与讨论和体验,来感受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想这样的一种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后面专家委员会要讨论的问题。我觉得现在这个思路提出来,应该在整个世界低碳教育过程当中,我们起步还是比较晚的,但是如果我们方法得当,如果我们使劲给力的话,我相信我们中国的低碳教育也会走在比较前面,也会比较健康的。这个意义对未来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觉得有一个表达可以形容我们当前整个社会发展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有一些暴发户的思想,包括很多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点暴发户的样子,喜欢摆阔和显阔,喜欢高消费和高耗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经济的发展,表示自己的一种强势。我觉得对我们现在年轻人教育里面,一定要关注这个问题。社会的发展对整个环境怎么能更有责任,每个公民的责任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是有益的。
    
王倩:
  好,谢谢俞校长。我们也能期待我们的专家委员会,在未来,无论是基础教育的教材,还是学校渠道教师的培训,怎么跟老师更好的互动,来实现我们低碳教育的目标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也期待各位一直支持我们的低碳教育。今后可能还要更多的麻烦大家,请大家一起出谋划策为低碳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因为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第一环节讨论差不多到这里。感谢各位专家,谢谢!
    
吴志强:
  俞校长刚才说的,只要我们努力,是可以走到前面去的。我非常有体会的。四年以前到美国的时候,差不多是完全没启蒙,但是到今天为止我可以这样说,美国的绿色校园组织很想跟我们学习,因为我们很多的做法已经超前了。
    
王倩:
  好,谢谢吴校长!我们也更加有信心了,谢谢!

  现在是又一轮暴雨来到了,我想重复一下吴校长讲到的:虽然我们低碳教育看起来起步晚,但事实上根据他在美国的经验,美国的教育界也感觉到我们很多的方法是更加有创意的,已经可以超前了。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在在座的各位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可以更快的把低碳教育和可持续教育走到世界前列去。
今天确实由于狂风暴雨,再加上比较开放的环境,我们尽量把时间压缩一下。
  刚刚讲到了第一个环节是专家委员会启动,我们讨论了如何诠释公民责任教育,如何定位,为什么要做。其实我们已经有一个方案了,很多人手头已经拿到的是今天活动的另外一个主角,是《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全国首发仪式,这个首发来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现在有请社长毛文涛博士为首发做一个简要的致辞。谢谢!
 
     
毛文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到会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没想到今天是瓢泼大雨,本来以为是夏日炎炎,不管怎么样,今天都不是个适合出行的日子。但是在这样的天气下,大家能冒雨前来,在这里我代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WWF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首发仪式和论坛,来共同推动低碳教育,共同推动社会发展方式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大家知道,在2009年11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从那一刻起,中国已经开启了低碳时代的新纪元。要实现低碳发展的梦想,除了政策的引导,技术的进步,产业的转型之外,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寄希望于未来,走一条“低碳教育”之路。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之所以关注低碳,关注低碳教育,我觉得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其中的思考。那就是本次活动邀请函上的那句话,上面写:“教育是国之基础,低碳是国之未来”。关注国家的未来,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关注和引导读者的需求,特别是阅读的需求,是我们出版人的责任。
  我不知道大家最近看过没有,在上海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纪录片,片名叫《影响一代人的一套书》。这个纪录片讲的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1977年的时候出版了影响一代人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大家知道197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那一年我国恢复了高考。恢复高考的消息给很多年轻人带来了希望,但是那是一个书荒的年代。考生缺少必要的课程读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们看到了社会对知识的渴望,果断地将《数理化自学丛书》推向社会。那套书一经出版,各地新华书店顿时排起了购书的长龙,盛况空前,洛阳纸贵。我想很多当时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可以说《数理化自学丛书》见证了一代人的奋斗历程,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提起这套书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即使在今天,我们也经常可以在媒体上见到这样的评论。在我的日常工作交往中,也会不时听到那个时代的过来人对这套书挥之不去的眷恋。所以作为出版者我们为收获这样的荣誉而自豪,但是,我们更加为促进人类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自豪。
  三十多年前的那个特殊时期,上海科学出版社做到了这一点。今天,在面对低碳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课题,这个全社会关心的问题的时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也责无旁贷,应该发挥出版人的作用做点事情。基于这样的考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结合自身的定位和特点,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相关选题的出版规划:
  第一个方面,低碳发展是全球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理念也是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作为科技出版社,我们首先考虑的是针对科研技术人员,策划组织了一套新能源出版工程丛书等学术选题,希望借此推动相关科研工作和技术进步。
  第二个方面,我们还重视组织一批普及性读物,介绍国外先进的低碳发展思路和成功案例,希望来影响普罗大众乃至决策者。
  第三个方面,也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针对当下中小学生我们开发教育读本乃至教材。我们计划从意识和行为以及理念三个层次入手,为中学生小学生包括高学生打下低碳的基因。让他们更加完整了解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面临的共同危机,了解作为一个地球公民应该如何承担低碳发展的共同的责任。《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产生的。本套读本共分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三册,小学版叫《低碳乐园》,以游戏、活动、漫画为主。通过玩中学,做中学,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初中版叫《低碳生活》,从学生生活密切接触的家庭、校园、社会场景出发,旨在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低碳行动;高中版叫《低碳未来》,主要基于对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引导学生逐步认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套书从2010年6月开始策划以来,经历了紧张的编写工作,期间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所以在这里借今天首发式的机会,我仅代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对给予支持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感谢主编俞校长,感谢编写组各位老师,同时也要感谢世界自然基金会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但是我们觉得低碳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也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倡议,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低碳可持续发展。谢谢大家!
    
王倩:
  接下来我们有一个简短的首发仪式。我们现在邀请这套教材编委会的主任俞立中校长,欢迎周义钦老师和陈胜庆校长。我们还欢迎工作组的老师代表,因为我知道这个是非常宏大的工作,这次大家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当然我们也有请吴玥编辑。我们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仪式,大家每人手里面拿一本我们的读本教材,向大家展示我们今天的两位主角,《低碳未来》和《低碳生活》。请我们的摄影师留下这历史性的一刻。因为我们有更多的期待,这套书从出版组织策划其实和我们低碳沙龙差不多一样大的,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我们谢谢各位!非常简短的仪式。这个仪式虽然简单,但是它的意义是更加重大。
  接下来我们马上开始第二环节讨论,请大家入座谢谢!第二个环节的讨论,“我们的低碳教育责任是不是就在学校”?我们先有请第二个环节代表陈胜庆校长,周义钦老师,张宁校长,也有请任文伟博士入座。各位其实都是老师。
  因为我们看到第二个环节的讨论其实是“低碳教育的责任是否就在学校?”。刚刚其实张区长提到了很多学校外的解决的方案。今天在座都是老师,除了之前的,还有目前一直从事教育战线上的。我们看到这本书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我们不禁问了,既然是公民责任教育,它责任不止在学校了,我们各位能不能就这个话题跟大家分享一下,包括学校在内的低碳教育是不是能够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我们是不是有可能通过这样的教育体系,培养一批环保小卫士。大家能够稍微分享一下吗?我们要不从张校长开始好吗?
    
张宁:
  其实我目前还不在教育体系里面,我这个校长是伪校长,只不过是我们帮忙希望学校建立。但是我是来自一个九个老师的家庭,家里的教育气氛比较浓,从小在校园里面长大。根据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确是在致力于青少年的低碳教育。大家可以看到我们那边安排了一些游戏环节,也就是我们在考虑在学校的课余时间或者兴趣时间,怎么样用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漫画啊桌游啊等各种各样新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低碳的知识。可能从传统的教育来讲,我们的灌输性东西比较多;而低碳我认为,前面张区长也讲的,是实践性的比较多,我们希望更多通过实践和动手做让孩子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什么有责任的小公民。
    
王倩:
  好,谢谢张校长。
  陈校长,这次您是非常辛苦,从头到尾一直组织关注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那么您觉得在读本的编写过程当中,有没有体现出来教育责任不止在学校体系里面?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陈胜庆:
  我们的一些中学老师一起承担了这两本读本的编写工作。今天能看到成型的教材,作为付出一定辛劳的作者,也感到非常高兴。我觉得这段时间当中,我们得到了很多领导专家,包括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们的帮助,特别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些同志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编写这套教材的,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特点。这是没有大纲的,没有标准的。我们目前任何中小学的课程编写教材之前,都有一个课程标准。那么对于我们的编写组来说却没有。所以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自己也需要去了解低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怎么样的一个任务,我觉得我们在编写的过程当中,如果刚才说我们要做点普及的话,我们自己首先被普及了一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跟孩子们生活、学习相关的内容,根据高中与初中孩子不同的特点,我们编成了两本。现在可能着手在第三本,小学的,也开始在着手编写。在这个编写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低碳教育它不是一门学科的教育,它没有某一个基础学科来支撑的。就拿我们的编写组来说,比较多的是地理老师,但是涉及的领域很广,可能涉及到很多社会学的问题,涉及到许多政策法规的问题,涉及到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的问题,涉及到生态学的问题,所以这不是依赖于一门学科而生长出来的一门课程。
  第二个,我们觉得教学的过程也不能依赖于课堂。它不是依赖于一门学科,也不仅是依赖于一个课堂可以完成的。因为低碳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我们社会的交通领域、建筑领域、能源,还有人的生活习惯,这是很重要的一块。所以我们在编教材的过程当中,就跟孩子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走出课堂,甚至走出校门来学习这门课。刚才我觉得一些专家和领导,那些嘉宾他们讲得非常好:学校里课堂里的教学是不能完全达到我们低碳教育的一些基本要求的,而低碳教育最终我们要造就有低碳的生态的理念,有自觉的低碳行为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要转变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让他们去影响大人,让他们在社会上去做一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我们的低碳概念从学校延伸到整个社会,我想我们做教材的时候是这样考虑的。
    
王倩:
  谢谢陈校长!您带领了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团队,才能给我们奉献这样非常有里程碑意义的教材。谢谢!我们知道了低碳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您这边,其实在于更多教育体系之外的内容。
  接下来我倒是想问一下周老师。因为我知道周老师这次是负责《低碳未来》就是高中版教材。那您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那么多思辩的问题,放到了教材里面去,有没有什么难度?跟平时体系内的教材编写有什么区别吗?
    
周义钦:
  感谢各位专家和各位来宾。首先感谢上海科技出版社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在俞校长、毛社长、和陈胜庆老师等的指导下,我和上海市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的同仁们,经过了半年多的努力,基本上编成了这一本《中小学低碳教育教材》。作为本人来讲能够参与到低碳教育行动中来,感到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编写过程也是我学习、思考和成长的过程。当然了,这本书刚刚编好,肯定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刚才你问到的问题,作为一个地理教师,从地理学科来讲,主要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我们的地理课堂上,我们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这种学科思想,比如人类和环境怎么样和谐相处,怎么样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实我本人认为人类和自然地和谐相处就是最大的环保,最大的低碳。
    
王倩:
  同意,谢谢周老师。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就是我们留给未来下一代的最大的财富,当然也是我们低碳教育的本质所在。像刚刚前面的嘉宾也讲了,我们用过去的知识来教育未来的一代,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心在里面。接下来其实还想问问任博,您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非政府组织,就像我们这样机构,的责任您觉得在哪里?在推进低碳教育的过程当中。
    
任文伟:
  我觉得非政府组织,包括社团,它是低碳教育,是我们学校正规教育很好的补充。陈校长说过很多低碳教育走出校门的时候,和非政府组织结合起来可以做很多活动,让学生寓教于乐,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另外我觉得非政府组织比较灵活,而且活动形式各种各样,有一些认为很枯燥的理念东西呢呢够变得很好玩,学生更会学;还有我们把低碳的东西,环保的东西变成一个时尚的东西,很多非政府组织,经常有一些公众人物和明星做代言人,小孩觉得这个东西做了以后是潮流和时尚,他会认同这个(好的)价值观。这个是在低碳教育方面非政府组织有这方面的特长,这是学校里面有时候替代不了的东西。
  还有一个,前面说的低碳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涉及面比较广的话题。所以就目前中小学方面可能这个已经超过很多中小学老师知识领域之外的。但有些非政府组织接触各个领域,可以让大家有一个平台,可以把一些专家技术引进了和学校合作,所以也会在低碳教育里面是很好的补充。
    
王倩:
  谢谢任博。那就是说我们非政府组织更多是搭建一个平台,然后把这个话题上升到跟社会潮流相关的话题。其实张校长所做的一个事情挺有意思,就是把一些环保的,看起来枯燥或者累的东西变得很好玩,变得很潮流,这里面就有很多环保小卫士出现了。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两个例子,看是否可以对我们体系内的低碳教育有一些比较好的启发吗?
    
张宁:
  我们原来主要是做志愿者项目的,包括世博会志愿者项目。我们发现低碳环保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我们做了所有大家能想到的志愿者项目以后,发现环保志愿者最难做。因为您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真比这个小朋友需要帮助付个学费要难很多。我们想既然难做,就用他喜欢的方式去影响他。像前面我们讲到了展示那些互动型的方式,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桌游、漫画、手工制作等等这种方式,把环保和交友活动结合起来,吧环保和亲子互动结合起来。从专业上来讲,在座各位很多跟环境专业有关的,我是学法律出身的,所以我一点不懂专业上怎么样做,但是形式上的创新是我们所关注的,就是怎么样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更有趣。这当中就像你讲的,的确吸引了很多小朋友。我们上周末刚刚结束了两天在儿童博物馆的赶碳号夏令营,有非常多的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来,参加我的夏令营以后,纷纷成为我们的志愿者,要到学校去做我们的传播者,把我们的游戏带到学校去。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款游戏有一次带到北京去,碰到一个小志愿者,让他玩了,当时的样品还没有成型。去年9月份开学的时候,我接到他的电话,他说:“张宁哥哥,我告诉你我当中队长了!我们手头上有一笔班费,我们能不能买一套你的棋(整理注:乐活棋游戏),跟我们班同学一起玩玩低碳的游戏。。。”。其实一个好的创意和产品很容易引起小朋友的兴趣,让他再带到学校里面去更好地传播。
    
王倩:
  谢谢张校长。像张校长的模式陈校长您觉得在我们的学校,比方说二附中或者张江中学,作为我们校外补充的教育方式,以后能接纳吗?
    
陈胜庆:
  我们现在学校是非常欢迎校外的一些机构能够跟我们学校携手起来,创造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我觉得一些校外的非政府非盈利的组织,第一你们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第二,我觉得你们有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思路,这种思路正好是我们学校教育非常需要补充的。像在我的学校,我们就很乐意的跟校外的一些组织携起手来。比如有一个叫做“模拟联合国”的活动,“模联”,这个活动中学生非常愿意参加,后来我发现凡是模拟类的活动,中学生都乐意参加,因为他在模拟当中体验到自己的成长了,看到他的未来了。比如说我们模拟法庭,他体验一个法官的生活,模拟一个律师,模拟一场审判,模拟联合国的辩论,这其中就有关于气候变化的各国的一些辩论。这个活动在中学里面,包括在我们学校都已经做过,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国家,国际上经济利益不同的集团,他们之间在气候问题上这种争议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在气候问题上既有共识,又有互相的利益所在。所以通过这个模拟活动,更加对气候问题,低碳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类似于这样的活动,我觉得首先是咱们一些校外的机构传递到我们学校,弥补了我们学校传统教育方式比较呆板的弊病。我们学校欢迎你们来,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王倩:
  谢谢陈校长。这已经为我们各种各样的校外活动打开了大门。我们希望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碰撞,能够有更多低碳教育的火花出来,真正能够影响到大家。因为刚刚陈校长也讲了是社会责任,教育思路其实可能只是一个手段,但是更多的是跟大家分享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
我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能是个人的。您觉得在做低碳教育,做环境教育和可持续教育过程当中,对您个人有什么影响?现在我们知道很多的高耗能方式,不仅影响小孩子,更多的是影响成年人自己。那各位能够分享一下吗?在做这件事情当中,自己是不是也有一些相应的改变,或者有一些新的不一样的东西。我们要不从周老师开始,您可以分享一下吗?有没有改变?“今天你低碳了没有”。
    
周义钦:
  很多人认为低碳生活是不是会降低我们生活质量的问题。客观来说低碳生活或多或少肯定会对我们的生活水平提升有一点影响或限制。人们在生活当中,从提高生活质量的角度,人们总是希望购买汽车排放量大一点的,跑得快一点的,住房大一点的,这些生活要求和我们低碳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但实际上这二者之间并不冲突。他们之间有相同点,他们的相同点就是如何更好改善我们的生活,目的是一样的,关键是找到它们之间共同切入点的问题。既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又不给环境造成过多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
    
王倩:
  谢谢周老师。
  陈校长您呢?在这个过程当中您觉得?
    
陈胜庆:
  其实我长期以来也算是一个环保教育的热心者。但是这次做低碳以后,我觉得我们的环保理念也要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我也同意说环保的理念要让它时尚化。我记得十来年前,刚提高生活质量的时候,一次性的东西都非常时尚。比如说我们十多年前,我们哪位女士在公共场合拿出一包餐巾纸,然后擦拭一下自己的汗水,再很优雅地扔掉是一种时尚;一次性餐具在家里作为一种比较隆重招待客人的方式也很时尚。但是今天我们觉得今天哪位男士口袋里有一块洁白的手帕,拿出来擦拭一下再放进去,我觉得这才是时尚。所以环保低碳的理念非常重要。俞校长刚刚拿出手帕了。所以我想我们要转变这个观念,现在一次性的东西,我们认为太浪费资源了,我们要低碳得告别一次性。我们进宾馆以后,在国外都不提供什么六小件七小件的,我们的却琳琅满目。如果绿色宾馆能成为一种时尚就能减少一次性。我觉得应该及时更新我们的这些环保理念和想法。
    
王倩:
  谢谢陈校长。陈校长主要的观点是把我们低碳的消费理念变得时尚化,这样可以影响更多人。张宁呢?
    
张宁:
  我汇报一下,我包里现在每天是一把扇子、一块手帕、一个茶杯和一双筷子。我经常跟大学环保社团互动,我跟他讲,首先我们大家要信。现在到底是气候变暖还是变冷,很多争议;碳排放到底对气候影响多大,也没有最后的定论。但是我觉得做环保的首先我得信它,信了以后按照信仰不断去执行。像我现在开始吃素,不管是对错。我觉得信了以后可以很容易改变。很多像宾馆的细节,人们生活的习惯,都慢慢在改变,包括垃圾分类。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而且我发现,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做低碳以后,我跟父母的关系更融洽了。什么原因呢?我们的父母其实很低碳,整天提醒说别忘关灯之类的。现在我从我父母身上学到了很多生活上低碳的小常识。而且我们现在组织志愿者活动,就是去敬老院问老人低碳生活小常识,既敬老了我们又低碳了。实际上当我们有信仰的时候,我们认为,低碳对我们生存和地球是有帮助的时候,你会有很多创意慢慢发现和执行了。
    
王倩:
  谢谢张校长。其实这很有意思啊,首先你相信这是个好的东西,也是某一种信仰,让它深入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会发现中间是乐趣。而不是说一定抛弃某一种生活状态那样一个很难受的过程。我想这点是蛮重要的对吧?
    
张宁:
  我再补充一个小故事,这两天我在呼吁大家去看电影《海洋》,非常好看。它马上就要下档了,因为只上映一个星期。我昨天请了几个朋友去看,看完之后就请他们去吃素了。我们去广东餐厅说今天就不点海鲜品了,他们反而都很高兴的。你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
    
任文伟:
  我因为上学学的是生态,当老师做研究也是教环保生态,到现在基金会工作也从事这方面的。所以说低碳的东西已经成为了我们自然而然的责任,有时候不做低碳觉得很内疚,比如说洗澡很快洗完,吃东西要想着吃干净。另外我很同意张宁说的,这个成为了我们上一代人缩小距离的途径了。我现在跟老人在一起,他们有些生活习惯原来我还不理解,比方说他们把洗了菜洗了碗的水留在那里备用。我们家里摆了很多盆是留着冲马桶。我自己弄这个就非常理解。从事低碳工作以后,觉得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实际上是真正低碳的东西。我们需要回归以前某些传统的价值观,这是对我的一个影响。
    
王倩:
  谢谢。就是说我们传统中好的东西,可能随着我们在提倡新的低碳潮流的时候,能够返回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应该也是一件好事吧?
因为今天实在是天气不太好,我们得控制一下时间。最好我把问题机会留给下面的观众,包括俞校长也好,包括台上的嘉宾也好,当然还有赵主任,对我们今天的话题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的,需要和嘉宾来互动的,可以大家来分享,也可以继续关注我们的活动。感谢各位在恶劣天气下对我们活动的支持!
 
图:“面向未来的低碳教育”环保沙龙论道嘉宾(左起):主持人WWF王倩,上海北郊高级中学周义钦老师,上海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赵才欣主任,华师大二附中陈胜庆副校长,《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浦东新区张恩迪副区长,益优青年服务中心理事长张宁,WWF任文伟博士,《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毛文涛社长
 
图:“低碳之道”环保沙龙第八期活动与会嘉宾合影
 
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毛文涛社长在《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新书发布会上接受新华社等多家记者采访
 
图:《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发布会现场学生和家长正在关注寓教于乐的低碳教育
 
(责任编辑:教材服务中心)
顶一下
(74)
98.7%
踩一下
(1)
1.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