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 9年级
返回首页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文件大小:0.07 MB 文件类型:.doc 运行环境:Win2003/XP/2000/9X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2013-10-17 官方网址:http://jc.sstp.cn 下载次数:
课件介绍

临沂市第三十三中学  战银祥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及回声四个问题。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本章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感觉很难,针对这些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眼.口.耳.手,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目标。初二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要多与他们谈心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知道回声现象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在活动中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 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 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结论。

【教学器材】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尺、橡皮筋、塑料瓶、乒乓球及球拍、自制土电话、多媒体系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声音引入

步骤:

1.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交响乐:春节序曲)

2.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课题。

(学生表现积极,提出问题比较全面,老师应注意板书问题,进行鼓励)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探索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上课前,老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让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从而探究规律。)

共同展示与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学生得出结论:振动的物体能发出声音。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活动:敲打桌子

思考: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教师;演示音叉振动发声并放大(放大法、转化法)

师:肯定、鼓励学生。板书: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多种物体振动发声,让学生感知

(在该环节中,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理解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注重方法教学)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演示实验:设疑引入

探究 1.真空闹铃:现象:

师:引导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则瓶内的空气越来越      , 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推理法)。拔掉抽气管,让空气慢慢进入瓶中.则瓶内空气越来越     ,听到铃声越来越大。

实验推理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真空      传声。引导抽气机抽气不能达到真空,但是随着气体的减少,真空的接近,我们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一步推想得出,如果是真空,将不会听到声音。这也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先实验然后推理”。

(实验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效果非常好学生理解深刻)

探究2:利用小实验或实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活动,汇报交流。边实验、边举例、边探究(土电话)

合作共建: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三)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教师:播放视频设疑:(伏地听声视频《让子弹飞》)

空气和钢铁都能传播声音那为什么人还伏在铁轨上去听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多媒体展示声速表,学生进行分析,

生:得出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大胆创设情景,折射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思维,记忆深刻)

(四)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师,设疑我们又是怎样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师:多媒体展示人耳的结构及听到声音的途径。

介绍:人听到声音的另一种途径-骨传导。上下牙齿撞击感受骨传导。

情感教育:贝多芬与他的第九交响曲。

(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开放的物理课堂------回声

生:实验演示:对着墙壁打击乒乓球观察它的反弹现象,类比学习回声。

生:概括回声的定义。

师:播放视频《回声》让学生了解回声及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提供素材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多媒体播放回声现象及天坛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墙高6m,半径32.5m。围墙磨砖对缝,墙面整齐光滑,圆形围墙的弧度十分准确,整齐光滑的墙面是一个良好的声波反射体。在围墙内,如果有一人对着墙壁的某个位置说话,在墙壁的许多位置,仍能听得清楚,如同“打电话”一样有趣,无论说话声音多么小,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回音悠长,娓娓动听,因而被称为“回音壁”。

设疑:你知道了与回声有关的那些知识

生:谈获取的信息(听到回声的条件及利用)

(该环节设计合理,利用类比讲解回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情绪高涨,认识持久)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这些知识是怎样得到的?

3.回顾获取知识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四、自我评价

一、填空

1.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___________产生的,这动人的乐曲是通过____________传到观众的耳朵的.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m/s,

3.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_能够传声,

“土电话”表明______也能传声。

二、选择

1.下列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

A.墙壁  B.氢气    C.棉花      D.真空

2.伏下身用耳贴着铁轨的人总比站着的人先听到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这是因为 (     )

A.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较慢。

C.声音在铁轨中传播速度较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  被弹开,这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4、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5、 以下现象中,用以说明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是(      )

A、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  

 B、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 

C、扬声器发声时纸盒会振动      

D、 把响铃的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抽气时,声音会逐渐变小  

(对这一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检测,进行查漏补缺,题目设计合理,具有一定的梯度,在做题中进一步强化了方法和思路让学生有了提升的空间)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现象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速

4、 回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能通过身边的器材及实例,充分探究及掌握简单的声现象,学生活动积极,动手探究的能力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因此本节教法我注重了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这一点在这一节体现在: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梳子、饮料瓶、橡皮筋、等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_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本节课是八年级学生第一个科学探究实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3、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如:回声现象的教学中,以北京天坛的教学视频为依据,向学生全面介绍了回声,学生认识深刻,增强了对我国古代建设的科学性重要性的认识。     

二、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总之,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我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课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课件。
☉如果这个课件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下载本站课件,如果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请到本站论坛去咨询,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本站提供的课件是供学习研究之用,版权归原创老师所有,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上海科技出版社教材服务中心。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