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 9年级
返回首页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文件大小:0.86 MB 文件类型:.doc 运行环境:Win2003/XP/2000/9X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2013-12-27 官方网址:http://jc.sstp.cn 下载次数:
课件介绍
济南育英中学   孙 宁
 
【课程标准】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内容分析】
密度是力学中一个既抽象又重要的概念,它既是人们在研究质量与体积关系时发现的新知,也为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更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经历“质量与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分析概括的能力,体会到“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能描述出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也能用密度这个词来解释各种与之相关的现象。但对于密度的物理意义和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却全然不知。学生已熟练的掌握了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但缺乏通过分析大量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能力,没有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过程,用比值法建立密度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质量与体积比值的物理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通过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概括能力,体会 “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交流讨论中应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再次学习用“比值”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的PPT
多媒体投影
演示实验器材:体积不同的假石头。
学生实验器材:体积分别为10cm3、20 cm3、30 cm3的三个铜块、铁块、铝块若干组,体积分别为10cm3、20 cm3、40 cm3的三个铜块、铁块、铝块若干组,体积分别为10ml、20 ml、30ml、40ml、60ml、80ml的水各一杯、托盘天平、砝码。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活动一:谁是“大力士”
1.让学生帮老师把“大石头”搬到教室后面,请不举手的学生说看到“大石头”的感觉。
不举手的学生谈感受。
2.小结:大家的生活经验是体积越大的物体,其质量也越大。
学生四人一组分别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只凭生活经验有时并不可靠,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再次强化了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后续矛盾冲突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3.让学生分组感受体积不同的金属块和水,它们的质量与体积也是这种关系吗?
学生很轻易的搬起来。
4.教师鼓励刚才那个不敢举手的学生,让他试着搬“大石头”,并说感受。
学生互相传“大石头”,感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5.小结:看来体积大的物体,质量也不一定大。是这样吗?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6.小结:通过再次感受发现体积大的物体,质量确实不一定大,这与我们已有的认知的相矛盾的,那质量与体积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探究竟。
通过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再次感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此时的学生对“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引导学生分组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这样设计是对本章前两节知识的进一步探究、深化,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整合意识。
2.讲授新课
活动二: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 介绍实验器材
每个组都有体积不同三个同种金属块或体积不同的三杯水,它们的体积已事先测好,标在上面。
前后四人一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密度概念是在分析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而本节课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不管是从实验操作的技能上,还是对数据的分析上,要求都比较高。所以采用了实验常用的铜、铁、铝金属块和生活中常用的水最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这几种物体为代表,先发现规律,再推广到其他物体,说明它的普遍性。
2.实验要求
让学生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并按体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把测得的质量填在相应的表格里。最先测完的小组有测量未知金属块质量的优先权。
3.全班讨论如何测出烧杯中这些水的质量。
4.小组内交流讨论实验数据,寻找“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说说各小组都发现了什么关系,怎么看出来的?
小组内交流讨论发现:同种物质,体积增大几倍,其质量也增大几倍。
5.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其实这就是数学的所说的成正比。
小结: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6.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正比关系:m=kV
变型得到k=m/V
7.引导学生分别算出自己组所测物体的m/V ,(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并让各小组说说计算的结果。
学生分组计算 ,并汇报各组结果。
8.全班再次分析数据,进一步思考:
(1)仔细观察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什么有关?
分组讨论后说说各自的发现。
在分析实验数据的环节,教师先采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用数学上找规律的方法,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而再用数学公式引出 这一比值。
这样设计完全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能力为基础,发现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各学科间是相通的。
9.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一步发现:
结论1:同种物质,m/V相同;
结论2:不同种物质,m/V一般不同;
结论3:与物质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10.引导学生思考:未知金属块是哪种物质做的?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分别测出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m/V ,再对比表格就知道它是哪种金属。
11.教师进行总结:由此可见这个比值k在物理上就赋予它一个重要意义,能用来鉴别物质,取个名字叫密度。
12.让学生说说铝的密度是多少,对比速度单位的由来和它的物理意义,从而理解密度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通过教师层层递进式的问题链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到极大,使学生对 产生新的认知,得到升华。再采用小组间交流讨论的形式发现 的物理意义,它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使学生对密度产生了更全面的认知。此时建立密度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
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3.反馈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若不能,该怎么进一步改进?
 
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后,会发现仍然无法得到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完善改进。
通过带领学生再次回顾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每组要探究三个体积不同个同种金属块或三杯体积不同的水进行实验,同时也明白了怎样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现在你能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大石头”的体积大,质量反而小的原因吗?它的哪种材料做的呢?
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对这块大石头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将探究延伸到课下。
4.课后作业
将课本95页作业1、2、3做到课本上。
 
【教学反思】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各种培训使我意识到: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了编者对本节课的理解,主要是从知识的角度编写的。《课程标准》是对本节课、每个知识的终极要求,讲授新课时,教师应该从教材和学情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制定阶段性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师对每节课的设计应体现教师对本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再加工、自编一套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材,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教得不是教材,教材是帮助学生系统复习的,教师应该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能够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老师与学生共同以一个未知者的身份开始科学探究。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完全实现了课前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一节真正的“高效”课堂。
不过从学生上课的反应来看,充分说明学生所掌握的各科之间的知识是割裂的,学生严重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正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课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课件。
☉如果这个课件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下载本站课件,如果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请到本站论坛去咨询,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本站提供的课件是供学习研究之用,版权归原创老师所有,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上海科技出版社教材服务中心。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