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七下 八上 八下 九上 九下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初中数学 > 教学案例 > 七下 >

相交线

文件大小:0.63 MB 文件类型:.pdf 运行环境:Win2003/XP/2000/9X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2012-03-14 官方网址:http://jc.sstp.cn 下载次数:
课件介绍

安徽省来安县张山中学  刘峰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认知、抽象概括出对顶角,建立对顶角的概念。
2. 探究对顶角相等的理论分析,从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 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几何语言的表达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几何图形的简单美和对称美。
 
二、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对角线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的性质的由来,以及运用这一性质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相交线所成的角——对顶角,两直线互相垂直和垂线的性质。这是第一节课。理解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是研究两直线垂直、平行的基础。因此了解熟悉对顶角的概念,理解其性质,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是促成学生智慧生成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提出问题
(1) 什么样的角是平角?
(2) 填空:如图1,∠AOC=()-(),∠AOB=()+(),∠BOC=()-()。
(3) 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补角?
图1
在图2中,∠AOC与∠BOC是互为补角吗?关于补角有什么性质?
图2
(4) 如图3,有两堵围墙,有人想测量地面上所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又不能进入围墙,只能站在墙外,如何测量?
图3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已有知识,为新知识研究做铺垫。同时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激情。
2. 仔细观察,探索新知
(1) 首先引导学生大胆想像、设计,勇敢发言,调动学生探究的激情,给出理性的或直观的解决方案,此时有无结果并非重要,对学生的反映暂且不做评价。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展示剪刀剪纸,一边剪一边问:剪纸时,用力紧握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结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在逐渐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若把剪子的结构抽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如图4。那么∠AOC与∠BOD在位置和大小上始终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对顶角的概念: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AOC和∠BOD有公共顶点O,并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它的字面义是相对共顶,英文opposite angles中的opposite是相对的意思,angles是角的意思。同一种东西,不同的语言表达,会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也可以表达成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图4
(2) 让学生在纸上随便画出不同位置的两条相交线,来比较一组对顶角的大小。鼓励学生测量比较,也可以通过叠纸对光使一边重合,观察另一边是否也重合,甚至尝试用推理,得出性质: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概括出概念,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 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如图5,由∠1+∠2=180°,∠3+∠2=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得∠1=∠3,即对顶角相等。
图5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理性思维在此出现,不可忽视。全班同学可以互动,甲、乙两同学可以互相进行语言训练,内化为一种能力:在思维意识中根植“对顶角相等”这一真理。
3. 例题讲解
例1辨析(1) 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如图6,∠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2) 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光线的方向会改变,如图7,∠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图6                                                                图7
强调:对顶角的本质特征是有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且大小相等。
例2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形成几对对顶角?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呢? 如图8。
问:a、b、c两两组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a、b,a、 c,b、c共三种情况,每种情况有两对,共有六对。)
图8                                    图9
例3:已知:如图9,直线a、b相交,∠1=45°。
求:∠2、∠3、∠4的度数。
解:∠3=∠1=45° (对顶角相等)
∠2=180°-45°=135°(邻补角的定义)
∠4=∠2=135°(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
(1) 通过日常生活的两个反例,进一步帮助学生认清对顶角的概念。
(2) 培养分类思想,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化复杂为简单。
(3) 对顶角性质的运用。
4. 练习
(1) 课本第114页练习第1、2题。
(2) 回归引导性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方案1:作OB的反向延长线OC,测出∠AOC的度数,根据邻补角的意义,从而求出∠AOB的度数。
方案2:作OB、OA的反向延长线OC、OD,测出∠DOC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从而求出∠AOB的度数。
【设计意图】
(1) 巩固已学知识,为内化为能力做准备。
(2) 回归课前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 小结(画龙点睛)
(1) 对顶角的本质特征:在位置上,有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在数量上,大小相等。
(2) 运用对顶角的性质去解决问题时,注意去识别它们是否为对顶角或构造出对顶角。
6. 作业
(1) 习题10.1第1、2题。
(2) 课时作业设计:
① ∠1的对顶角是∠2,∠2的邻补角是∠3,若∠3=45°,则∠1的度数是()。
(A) 45°(B) 135°(C) 135°或45°(D) 90°
② 以下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第②题)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
③ 如图,已知∠ α+∠β=80°,则∠α,∠γ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④ 如图,AB、CD相交于点O,OB平分∠DOE,若∠DOE=120°,则∠AOC的度数是多少度?

(第③题)                                           (第④题)
⑤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C=50°,∠1∶∠2=2∶3,求∠DOE的度数。
(第⑤题)
 
五、教学体会
课程改革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的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着这种理念,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温故为知新、提出问题,到仔细观察、探索新知,再到例题与练习,画龙点睛式的小结,作业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整节课思维流畅,过渡自然,问题探讨不断深入,学生思考积极,教学效果显著。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课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课件。
☉如果这个课件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下载本站课件,如果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请到本站论坛去咨询,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本站提供的课件是供学习研究之用,版权归原创老师所有,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上海科技出版社教材服务中心。

顶一下
(2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课件